[打印] |
从去年2月,一部租赁式电梯落户海淀区大柳树5号院,成为老楼加装电梯的试水之举,随后老楼加装电梯迅速在全市推开。如今,经历了14个月的市场“考验”,老楼加装电梯又有了新变化——居民们自发组织协调各家各户的意见,请电梯公司介入,公开技术方案、服务模式和价格,然后签署意向书。这种新变化真正实现了居民自治,邻里间不仅没有因为安装电梯心生芥蒂,反而促进了互谅互让。
新变化
居民自治古城老楼装新梯
“八字终于有了一撇了!”昨天下午,路过古城南路45号楼时,看到街坊张联文和司存阔正在楼下聊天,住在36号楼的陈新英上前打了个招呼。自打电梯公司上周末来为大家答疑解惑,这几天,老街坊们互相打招呼的第一句话,都离不开这件事儿。
作为今年石景山区加装电梯的一个试点,早在年初时,45号楼1单元就完成了居民意向书的统计和签字工作,这也是老楼加装电梯进入实操阶段的第一步。住在1单元的司存阔为此没少忙活,他是楼门长,因此担负起联络居民、统计意向的具体工作。1单元内,年龄最大的老人已经91岁,71岁的司存阔算是楼门里的“年轻人”。所以,意向统计工作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全票通过,加装工作指日可待。
听闻这个消息,司存阔的老友、住在36号楼的张联文坐不住了。“其实,我们俩从两三年前就开始关注加装电梯的事了。”张联文说,这两栋楼都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单位分配的职工宿舍,如今居民的老龄化程度非常高。前几年,要想给这样的老楼加装电梯简直比登天还难,“区里我们也跑了不少部门,那时既没有政策也没有补贴,这件事一直被搁置。去年,在《北京晚报》上看到多篇报道,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这是一件大好事,我就想着自己能做点什么。”
张联文先在36号楼做了一个小型的摸底调查,征求了街坊们的意见,大家的呼声很强烈,于是,他要来了电梯公司的联系方式,主动联系到了公司负责人。上周末,他还把电梯公司的工作人员请到了社区,为大家现场讲解安装事宜。36号楼一共4个单元,初步意向显示,4个单元可能全部安装电梯。陈新英一家住在3单元,也将是受益者,所以才有了她所说的“八字的这一撇”。
张联文还主动担负起全楼的居民代表工作。作为居民代表,要负责意向书的收发和统计,以及与电梯公司和街道、社区的沟通联系。事务繁琐庞杂,张联文发动各个楼门的老友和居民,大家广泛参与,积极配合。现在民调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当中。
和司存阔所在的45号楼不同,36号楼的一层全部是出租的底商,如何做通这些商户的工作?张联文说,这是他们目前面临的唯一问题,居民们也已经联系了产权单位,由他们出面沟通。“毕竟这是全楼的事,大家都去想办法,都受益嘛。只要心齐,没有办不成的事。”居民们的心气儿就这样凝聚在一起。
新感受
自下而上政府“减负”居民满意
“居民自发组织、自下而上申请加装电梯的情况越来越多。”北京融盛安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古城南路的电梯设计和安装,公司首席设计师郑宏安深有感触。他亲历了老楼加装电梯14个月来的巨大变化,“2016年下半年,北京市出台《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简化了审批手续,为增设电梯亮起绿灯。每部电梯还给予24万元的补贴,这为老楼加装电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去年,海淀区大柳树5号院以及东城区和平里一区4号楼,这两部北京最早通过验收的加装试点工程,郑宏安都参与了设计和安装。当时,郑宏安的一个突出感受是,相对于调动了大量社会资源的政府驱动,居民们显得有些被动。
“为了能加装成功,政府调动了大量社会资源,包括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共同参与,政府的参与度非常高,但同时也增加了疲劳度,尤其是基层,但推广的效果差强人意。”郑宏安说,在反思中,他们意识到,这件事的症结出在服务模式上。“居民们认为收费不合理,一家两口人和一家四口人,交的租赁费都一样,所以不接受。”经过模式创新后,电梯公司明明白白地公开技术方案、服务模式和价格,推出“垂直公交”概念,即:像坐公交车一样,谁坐谁付费,不坐不付费。这样一下就解决了公平的问题,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
郑宏安认为,在加装电梯过程中,居民自治的程度越来越高,与新的服务模式不无关系。现在,政府投入的社会资源少了,居民满意度还提高。而且,居民在自治过程中,没有因为安装电梯而关系紧张,反而互谅互让,形成了共赢的局面。
新问题
电梯“管”与“修”如何持续
居民自治,其实就是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通过协商共同解决社区里的公共事务。
社区问题专家陈凤山对此给予高度肯定。电梯加装工作能在14个月里取得这些成绩,确实难能可贵,尤其是,增强了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
“通过单次付费,信息的透明,需求的迎合,选择的多样,包括媒体的报道、样本的示范作用,多种因素都激发出产权人自治的热情。”陈凤山说,加装电梯给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成功加装只是第一步,后续还有管理和维修问题。当有外部刺激的时候,短期内产权人会激发出热情去做一件事,但如何把它组织化、制度化,将来能和电梯公司之间形成持续的互动,这其实是一个新的问题。
“一部电梯大概5年左右会进入零配件更新的过程。现在的商品房小区,当电梯进入维修高发期,大型零配件的更新费用,在养护中都是要动公维金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没有公维金支撑,除去日常维保以外,那些零配件将来需要更新,到时会是什么局面?现在方案里有没有?产权人和电梯公司在组织的对等上,比如在没有业委会的情况下,会不会重现商品房小区电梯的困境?”
陈凤山表示,有需求,有应对,且使用效用远大于实际支出,这是短期的“经济理性”。但如何能让这种刚刚萌发的居民自治,变成长期的治理行为,让它形成供需双方组织对等的合作,只有“社会理性”能解决这个问题。社会理性指的是,投入的精力、时间、行动,短期是看不到回报的,但也要持之以恒地去做,为的是将来降低秩序破败带来的风险。
陈凤山建议,一方面政府继续提供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居民们也要和电梯公司形成明确的契约关系。
本文标签:老楼加装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