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左行右立”已经是在国际上推广非常成熟的自动扶梯乘坐规则,但显然,“左行右立”在上海遭遇了水土不服——67.31%的网友建议分时执行,高峰时不必强求;9.61%的网友认为“多此一举,没有必要” ;只有23.08%的网友认为“左行右立”应该大力推广。
这种对“左行右立”的质疑乃至否定并不令人费解。在高峰时坚持“左行右立”,就意味着“右立”的一侧需要更长的排队等待时间——显然,大部分网友更习惯于在自动扶梯上“右立”着,而且只看到了“左行右立”对自己利益的损害,而没有看到“左行”可以方便他人、可以加快整体客流疏散速度。
某种程度上说,媒体调查得来的宝贵数据可以视为一次公民义务意识是否足够成熟的路演。也只有从此处入手,才值得我们对“左行右立”何以成为一个问题展开一次虚拟的追问。
“左行右立”规则的初衷主要有两个:方便有快速通行需要的人;在高峰时提高整体通行效率。这一规则本身就是因应电梯出现后的公共利益如何分配问题而出现的,越是在人多的时候,这个公共利益分配规则越有尊重的必要,使用电梯越有规则化的必要;越是人少的时候,电梯的规则化的要求反而越弱。高峰废弃低峰采用,使“左行右立”存在的必要性荡然无存。很显然,大多数被调查者是在用实用主义的心态看待“左行右立”—— 透过将近七成的网友“分时执行、不必强求”的表层答案,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个体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即使规则是有利于整体利益的,但只要有损个人利益,就不愿接受;只有规则在不影响个人利益的时候,才愿意去尊重。
进一步剖析此处的实用主义,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不完全否定规则存在的必要性,但限定规则的适用范围——说到底,是为自己对规则的变通采用方法设立了一个进退自如、了无尴尬的回旋余地。既不拒绝规则,又想着让规则为我所用,这样的“智慧”,像不像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似曾相识的某些人的国民心态呢?
假如把公民意识的全面树立比喻成一场球赛的话,那么它的上半场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下半场应该是公民义务意识的回归。两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才是一场完成的好看的球赛,荒废其中任何一个都容易走向极端,成为影响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当前高度推崇公民权利的情况下,现代人更强调自己的权利,更在乎从与社会的交往关系中确立自己的利益基石,往往淡忘掉作为社会人每个人应有的义务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权利的让渡。这种权利未必是关系到尊严生死的公民基本权益,在公众生活中往往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权益的让渡,最能体现一个公民的成熟程度、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这近七成的网友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有对规则的无视,还有对公民义务意识的淡漠。诚然,要在人潮人海的地铁电梯上做到“左行右立”确实不易,但是为什么在国际上推广已经比较成熟的做法反而在号称最为国际化的上海遇到了难题,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有“人多”这一世人皆知的特殊国情?非也!忙而不乱、紧张有序恰恰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正是因为人多才创设规则,规则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为了在问题暴露的时候靠边站的。
当然,“左行右立”不是法律法规,甚至算不上道德约束,所以只能靠公民意识的自我复苏来完成它远大的前程。围绕“左行右立”的规则是否可行的争论还将继续进行下去,没有人可以左右他人的抉择,而每个人的抉择除了受到个人意识的左右外,还受到社会文明慢慢推进而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天有23.08%的网友认可“左行右立”,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方便他人最终也方便自己,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假以时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我们毫不怀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届时,“左行右立”还会是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