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日前,住建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新版《住宅设计规范》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规定为:总层数在12层及以上的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部,且其中一台可以容纳担架……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正在新建的楼房中符合新规的寥寥无几,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现有的使用需求。更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已建成的楼房,短期内并没有执行新规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居住在29楼的住户陈紫蕙女士告诉记者,就因为电梯放不下担架,曾让她饱受折磨。“前年临近春节时,我和丈夫在家中大扫除,站在梯子上擦拭吊灯的我,脚下一滑不慎从梯子上摔下,腿磕到茶几上不能动弹。之后,我丈夫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之后,初步断定我为大腿骨骨裂,要立即送往医院。可当电梯的门打开时,大家都傻了眼,担架无论如何也进不了电梯。无奈之下,丈夫背着我进了电梯,没想到原本只是骨裂的大腿腿骨,因为用力过猛,彻底骨折了。本来只是打了石膏就可以回家休养的我,只得接受了一次手术。”陈女士告诉记者。“如果我们的住宅电梯在设计时能考虑到担架的进出,我也不会如此遭罪。”
说起病人上下高层的困难,不仅患者和家属心里犯难,就连120的急救人员也不堪重负。“我们中心的急救人员,绝大多数都患有腰肌劳损、腰椎负荷过大引发的疾病。其实,对于我们常年东跑西颠的人来说,患这种疾病的几率并不大。”对于这个奇怪的现象,省紧急医疗援救中心急救科的郭学慧科长,多少有些无奈。事实上,急救大夫得腰部疾病,并非没有来源。“现在呼叫120急救的,多半是常年卧床的重病患者或突发病患者,对于这类患者,我们一般要求卧姿运送,这就牵扯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怎么从日益增高的楼房上,将病人平稳地移动到急救车上。”郭学慧科长说。然而,很多高层民宅上的电梯,并不具备便捷运送病人的条件。正因为如此,医护人员不得不一趟趟抬起沉重的担架,从高层建筑狭小的楼梯间向下运转病人。每天上下数十层楼已成家常便饭。于是,急救大夫、急救车监护员,甚至是急救车驾驶员都逐渐患上了腰肌劳损的疾病。有些急救人员打趣地说,这是“新职业病”。一般来说,急救担架是长方形的,长度在1.7米以上,而普通电梯都是四四方方。一旦遇上心跳骤停或突发心脑血管类疾病的病人,按照医学要求必须在抢救和运输时保持平躺。如果担架上下晃动,无疑会影响救治甚至耽误病情。新版《住宅设计规划》中明确规定,如果一栋12层以上的住宅楼由两个及以上的住宅单元组成的,且其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住宅单元未设置可容纳担架的电梯时,应从第12层起设置与可容纳担架的电梯联通的联系廊。这对于“负重”过大的医护人员,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但对于开发商而言,住宅楼设计中改普通电梯为可进出担架的电梯,按兰州一家房产公司刘姓工程副总经理的话说,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目前,为尽量减少公摊面积,住宅楼所用电梯一般会走“经济路线”。刘经理向记者介绍称,目前,住宅楼安装的电梯多为载重630公斤即乘坐8人的电梯,电梯轿厢的宽度普遍为1.1米、深度1.4米,对应的电梯井道尺寸为1.7米×2.1米。而尽管新版《住宅设计规范》对可容纳担架的电梯尺寸未作明确,但业内人士参考电梯技术规范分析,认为如果是容纳可拆卸的担架,载重量至少应达到1000公斤,那电梯轿厢尺寸最小为1.1米×2.1米,对应井道尺寸1.8米×2.6米;如果参考医院病房电梯,则载重量最小应达到1600公斤,轿厢尺寸最小为1.4米×2.4米,对应井道尺寸2.4米×3.0米。“显然,可否容纳担架,会关系到电梯井的大小。而这方面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整栋楼的平面布局,包括房屋套型、等候电梯区域面积等均要作相应变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