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三)强劲成本支撑,市场价格高位运行。新年伊始,中国钢材价格涨声依旧,继续高位运行态势。据测算,2008年2月末,全国30个主要城市、五大品种的钢材平均价格为5,512元/吨,比2007年12月末上涨13.2%,比2007年同期上涨了37.5%,绝对吨价提高了1,500元,达到了10年来的最高价位和最高涨幅。
从一季度钢材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分析,显著提高的生产成本依然是推动物价上涨的最重要因素:
一是近些年来,美元持续性贬值,刺激了国际市场原油、矿石、天然橡胶等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导致中国原材料进口成本的急剧扬升。比如,2008年度国际市场铁矿石协议价格(基准价格)涨价65%,石油价格突破了100美元/桶关口。
二是国内用工费用提高、物流费用增加和环保、安全支出增加,以及理顺能源价格措施的出台,提高了生产成本。据统计,1至2月份全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以上,创下自2005年7月以来31个月新高。
三是铁矿石涨幅超过预期,一些生产和经营单位以此为题材乘机炒作,获得了更多利润。比如,综合测算,铁矿石涨价增加钢材平均生产成本不超过400元/吨,加上焦炭、燃油、物流、环保等其它费用,增加平均成本也不会超过1,000元/吨,但到2月末,全国钢材平均价格同比却上涨了1,500元/吨,远远超出了成本范围。
除此之外,内外利差扩大,“热钱”不断涌入,流动性过剩,以及年初南方严重雪灾,物流和动力供应受阻,也推动了钢材价格的上涨。
二、全年钢材市场形势展望。在2008年是中国钢材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的一年。经济发展的内热外冷,使得消费力度有所减弱,但总体格局依然旺盛;产能过剩与供应不足同时并存,上、下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大;在需求减弱与成本推动的博弈之下,市场价格呈现剧烈波动态势。
(一)消费有所减弱,整体消费格局依然旺盛增长。年内中国钢材的需求形势主要取决于与需求紧密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价格、耗钢品生产和出口情况如何?为了实现“两个防止”这个最主要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内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改变,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还会受到抑制。尽管美国政府已尽全力“救市”,但由于住房领域尚未出现稳定的迹象,金融形势也还没有稳定,美国和世界经济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波及到中国的钢材出口需求,包括其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两个方面。因此,中国钢材市场需求还会适度降温。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中国经济大船的继续乘风破浪,中央宏观调控提出两个防止:一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二是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但从紧货币政策的目的是稳中求进,抑制部分行业的过快增长,打击过度投机,挤压经济泡沫,并非损害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更不会消弱国内需求的增长势头。恰恰相反,在继续抑制出口的同时,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减缓的冲击,预计国家决策部门将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以替补减弱的出口需求。因此,预测2008年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高水平。受其影响,新一年内中国钢材的整体需求依然旺盛。据测算,2008年全国钢材的全口径消费量(含出口),折算成粗钢,不会低于5.5亿吨,增幅在10%以。
(二)产能过剩与供应不足同时并存,上、下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大。市场运行环境的内热外冷,汇率变动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和加剧了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与另一些产品供给不足同时并存。比如钢铁冶炼加工、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能力过剩,而矿石、煤炭、成品油、电力等供应骗紧。尤其是出口环境紧缩以后,钢铁冶炼加工、机械、家电、汽车制造产能将面临市场容量不足忧虑。
其实,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早已存在,只不过被强劲的出口增长暂时掩盖。比如,2007年全国钢材和钢坯的直接出口量就达到6,908万吨,折合粗钢接近8,000万吨,完全消化了同期粗钢增加量还有富余。随着2008年中国钢铁产品直接出口量和间接出口量的大幅下降,如果缺乏新的替补因素,在国内新增产能继续提高的情况下,就会完全改观钢材市场供求形势,使得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浮出水面。
(三)市场价格高位运行,风险隐现。产能过剩下成本支撑性高位运行,是对2008年中国钢材价格形势的总体判断。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缘于两大因素的博弈。
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今后美元还将贬值下去,并且贬值速度会加快。美元继续大幅贬值的结果,势必推动能源、炉料、物流价格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进一步提高,支撑市场行情的高位运行。
另一方面,还是因为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消费开支萎缩,将导致商品需求的降温,最终传导到中国的钢材生产,导致产能过剩的出现,进而对其大幅扬升的钢材价格形成重大压力。
在上述两大因素的博弈中,如果美元贬值所引发的成本提高超出了需求下降的力度,中国钢材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甚至还有可能进一步上涨。如果国内外经济减缓,尤其是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所引发的需求下降,大大超过因为美元贬值所引发的成本提高,中国钢材的后市价格形势就会全面反转。
在这两种可能性中,后一种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当今国内外经济存有三大“泡沫”:股市泡沫、楼市泡沫和农矿产品价格泡沫。近期以来前两个泡沫相继破灭或者正在破灭。这两个泡沫的破灭使得许多投资者为规避风险,大量减持美元和股票,远离房地产,将大量资金转向购买石油和其它矿产品期货,由此导致了旺盛的投机需求或避险需求,并成为此轮铁矿石、原油、煤炭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观点认为初级产品价格将是最后一个经济泡沫。石油、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的强劲上涨,有可能成为将美国经济推进衰退的致命一击,。如果这个局面真的出现,势必导致钢材产品最终需求的下降,迫使投机者资金和避险资金大量出逃。在这种情况下,急剧膨胀的初级产品产品价格泡沫也将迅速破灭,推动中国钢材价格上涨的成本因素也将大大减弱。
近一段时期以来,出于对美国经济不景气,进而影响需求的担忧,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3月17日国际油价创下了17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显而易见,投资者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已经盖过了美元贬值的影响。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美国经济衰退曾导致油价下跌了约50%。在这种情况下,钢铁产品价格也不可能安然无恙。
此外,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也会一定程度上对冲美元贬值的通胀效应,减弱铁矿石、废金属、煤炭等原材料进口价格的上涨幅度。
近期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有关数据显示,自2007年4季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达到5%,按年计算达到15%。其中2008年1月份升值幅度在2%左右,按年计算超过20%。与此同时,人民币对欧元也升值了6%,扭转了前一段时期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局面。
三、具有风险意识,谨慎应对世界经济可能出现的减速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严重衰退,世界经济存在明显的减速风险,以及钢材价格形势的全面性反转,并不意味着这种情况一定就会发生。如果世界各国齐心协力,措施得当,也有可能避免糟糕局面的出现。但是,中国的调控部门和工商企业,一定要重视风险的存在,更加注重扩大内部需求,未雨绸缪,及时防范。
1.谨慎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为了防范经济过热,避免全面性通货膨胀,有必要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但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要掌握节奏和力度。在次贷危机的损害尚未完全体现,世界经济局势明朗化之前,暂缓加息是必要的。抑制流动性过剩,应当更多地借助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调控政策区别对待。鉴于现阶段经济形势内热外冷、物价形势生降并存的结构性特点,宏观调控政策更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踩刹车与踏油门交替运用,尽可能地避免“一刀切”。比如在关税政策上,要在继续提高关税,抑制钢铁、焦炭等“两高一低”产品出口的同时,适度降低废金属、矿石、成品油、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关税。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在抑制钢铁、炼铝、水泥等过剩行业的同时,增加对煤炭、电力方面的投资,提高紧缺产品的供应力度。
3.进一步扩大内需。近期来看,春节前南方发生的严重雪灾,给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但也孕育了灾后重建的巨大投资需求。要大力开展灾后重建,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作用;从长期来看,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更大规模地开展廉租房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共用交通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以此作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应对世界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