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中国是通力最重要的市场
专访通力电梯全球总裁马蒂·阿拉霍达博士
这是一个让人无法不心动的市场:13亿人口,在用电梯人均拥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每年电梯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在我国近400家电梯企业中,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梯公司,如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芬兰通力、德国蒂森、日本三菱等均已安营扎寨,国际巨头们占据了八成的市场份额,并且还在不断增资扩产。中国电梯业正上演着激烈的“肉搏战”。
日前,记者受邀前往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通力电梯总部。这是一家非常低调的企业,以至于让人很难把它跟“全球最大的扶梯、最大的邮轮电梯、第三大升降梯制造商”这样的字眼联系起来。在人口不到600万的芬兰,通力电梯是紧随诺基亚之后的第二大企业,巧的是,这两家芬兰“国宝级”企业比邻而居,总部都位于离赫尔辛基20分钟车程的世界著名科技园艾斯堡(Espoo)。更巧的是,现任通力全球总裁、首席执行官马蒂·阿拉霍达博士曾在诺基亚担任过多年首席战略官,对中国市场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正是在马蒂博士的带领下,通力的全球战略重心逐步转移到了中国。“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电梯市场,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机遇,通力将把最好的技术、最新的产品带给中国消费者。”马蒂博士满怀信心地表示。
舍得花钱才能赚钱
比起奥的斯、三菱等外国同行,通力的来华“慢了一步”。1996年12月,通力落户江苏昆山,开始了它在中国的征程。“来得晚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必须花更多力气打开中国市场和建立知名度。”马蒂博士向记者坦言,“中国是通力最重要的市场,只有舍得花钱才能赚到钱,因此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一直不遗余力:增设分公司、强化营销网络,力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领导地位。只有在中国的竞争力提高了,通力在全球的竞争力才会提高。”如今,通力在中国的员工超过了2000人,而在芬兰也只有1500人。
据马蒂博士介绍,今年一季度的财务报表显示,全球金融危机对通力并没有造成影响,销售量、营业利润和订单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出色,去年集团40%的新梯市场在中国,简直成了销量明星。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还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成为通力全球主要的生产基地。”
始创于1910年,从一家小机械厂发展到今天执电梯业牛耳的国际巨头,通力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电梯业增长最快的国际品牌,如今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并熟悉。只要稍加注意,你就会在很多地标建筑的电梯上发现“KONE”(通力)的标志。通力是中国国家大剧院唯一的垂直运输设备供应商、北京奥运电梯设备最大的供应商,总量占一半以上。首都博物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综合交通中心、广州新白云机场、首都机场扩建项目、世界海拔最高的拉萨机场……均采用了通力的产品。
目前上海的电梯总量已超过11万部,数量超过纽约,跃居世界城市首位。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通力的下一个目标,“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的需求量会相当大,我们正在努力争取获得更多订单。”马蒂博士说。
经营百年老店靠创新
据了解,目前全球能耗的四成来自于楼宇,其中与电梯相关的又占到楼宇能耗的2%—10%。如何设计出节能环保的电梯,质量要上去,成本还要下来,这都需要技术创新,需要提高研发能力,否则会被市场淘汰。
从研发投资来看,通力的投入在业界也处于领先地位,每年研发经费相当于净销售额的1.5%。“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全球注册了2900项与电梯相关的发明专利,为全球用户提供高效节能的产品。其中,无机房电梯和碟式马达曳引技术是通力最引以为荣的技术。”马蒂博士介绍说,“2010年通力的产品要比2006年降低能耗50%,94%的电梯材料可以回收,这是我们必须要达到的硬指标。”
传统的电梯都要在楼顶配置专用机房,这不仅占用了建筑空间,影响了楼房的美观,而且也增加了维修电梯的难度。1996年通力研制出无机房电梯,将电梯曳引系统直接安装在井道中,它所采用的碟式马达,节约空间、不需用油、节省能耗。安装成本降低了25%,原材料的使用减少了30%,用户全年电力消耗下降了50%。马蒂博士形象地告诉记者:“省油,可以减少业主的成本;省去机房,如果是写字楼,业主可出租的面积就会增加。此外,它的速度也非常快,在客流高峰期能有效解决拥挤排队情况,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客户的欢迎。”
记者了解到,这一发明被认为是自第一部电梯问世以来,最有意义的技术创新,通力也因之获得多项创新大奖,将电梯行业带入了“环保节能”的新时代。据统计,目前欧洲80%的电梯为无机房电梯,到去年年底,通力的这一产品在全球的销售量超过20万台,成为中国及世界最大的无机房电梯和无齿轮电梯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