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以前我每天都只能从窗户看外面的世界,以后有了电梯后就可以下来了,终于不用在家‘坐牢’了。”80多岁的王云龙大爷开心地说。
王云龙居住的虹口区江湾镇街道新市北路1390弄3号楼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加装电梯,而在这之前的10年,王云龙因腿脚不便几乎没有下过楼。像他这样居住在老公房,常年不能下楼的老人被称为“悬空老人”,短短的几节楼梯成为阻碍他们和世界接触的鸿沟。据介绍,居住在3号楼的居民,一半以上是老年人,年龄最大的已经98周岁。作为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重要部分,上海大力推进的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也正是为了解决“悬空老人”出门难的问题。去年年底,上海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根据上海市房管局的最新数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市已有1231幢房屋通过居民意见征询,已经完工投入运行的有328台,正在施工的有205台,另有31幢多层住宅通过旧住房综合改造方式解决了居民群众的上下楼困难。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局长王桢也表示,自从2019年来,上海加装电梯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去年是上海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速度比较快的一年,去年一年立项624台,超过了往年累计的总和。目前全市还有630栋房屋正在开展加装电梯的前期工作。”
推动加装电梯落地,解决民生难题多
层住房加装电梯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民生难题、促进社区治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意见》明确规定,加装电梯要遵循“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整栋楼中所有住户只要保证不使用、不受益,都可不参与资金分摊。据记者了解,现在一栋楼加装电梯需要70万元以上,政府补贴标准是40%,最高补贴不超过28万。按照6层楼24户楼型计算,需要20户人家分摊40多万元,平均下来每家要出2万元。虹口区家加乐加装电梯事务所章建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说,在实际操作中,出资额是楼里面居民通过自治协商确定的,原则上是楼层越高,居民出资额越大,最原始的计算方法是数楼梯格数。“加装电梯不仅仅涉及到居民需要自掏腰包的问题,还涉及到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深层矛盾,如何分配受益与出资往往是导致加装电梯流产的最大原因。”章建新说。记者调查发现,小区高层住户一般积极响应加装电梯,因为他们主要是电梯的使用者,而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低层住户,对他们而言,电梯并非刚需,并且电梯安装位置占用公共绿地、遮挡采光、噪音。低层住户还担心加装电梯会造成顶楼价值增加,低层贬值,并且会增加电梯维护和保养的物业费。如何解决居民的矛盾?章建新认为,推动加装电梯落地,要发挥基层组织和居民自治的作用。
位于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的家加乐加装电梯事务所在2018年3月挂牌成立,是全市首个加装电梯社会服务机构。作为政府和群众间加装电梯的桥梁,事务所要倾听居民的想法、看法,并对居民提出的问题予解答。“加装电梯要想成功,最重要的是有一个锲而不舍的工作班子,解答好居民的疑问,做好大家的工作。我所负责的楼,有一家人总共做了9次工作,最后的结果是他们终于同意加装电梯。面对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少数居民的特别意见,领导班子要有坚决的信心,不能因为一两户人家把加装电梯的方案搞死。”章建新说。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长宁天山路、周家桥、闵行江川路、普陀曹杨新村、静安临汾路、黄浦半淞园路、杨浦五角场等街道也建立了加装电梯工作室。位于静安区临汾路375弄的临汾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共有46个楼组,经前期评估,该小区有35个楼组具备电梯加装条件。
街道在对第一台电梯成功经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123工作法”,成立了加梯工作室,对小区内符合条件的35个楼组予以整体同步推进加梯工作。“‘123’工作法是成立一个加装电梯临时党支部;建立两个专门机构(街道加装电梯工作室和社区法治中心);推出三项以人为本的惠民举措,包括把水电煤移位配套工程纳入老小区改造、为加装电梯单元的低楼层居民做美丽楼组改造、成立居民自管小组和电梯自治基金等,调动群众积极性。”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说。
上海在加装电梯审批手续和办理等方面,也越来越精简。
王桢表示,去年年底,相关部门在梳理和研究加装电梯矛盾和困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加装电梯的推进机制、实施流程、扶持政策等,比如加装电梯原来要有46个审批事项,通过流程再造压缩到15个,加大了政府扶持的力度,原来每台电梯补贴24万,去年年底加装电梯新的政策出台,提高到28万。
“下一阶段将推动加装电梯项目审批‘并联预审、一口受理’,实现加装电梯‘一网通办’。能够尽快享受到加装电梯之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王桢表示。
国务院办公厅7月20日公开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了支持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对利用小区内空地、荒地、绿地及拆除违法建设腾空土地等加装电梯和建设各类设施的,可不增收土地价款。老旧小区改造蕴含巨大经济机遇加装电梯也是上海推动老年友好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根据相关测算,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到2033年则会超过4亿,2053年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最高峰,老年人口达到4.87亿,将占到届时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即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相适应。
“在实际生活中,我国老年宜居环境基础设施薄弱,住宅缺乏适老电梯,老年人出行极为不便,社区缺少老年人活动场地和休憩处,交通设施及道路规划等很多没有考虑到老年人需求,这些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独立性受限。”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表示。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如何建设老年友好城市?如何提升社区环境?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诸大建认为,对于城市存量建筑的优化升级,特别需要采用微基建的方式。“除了老基建和新基建的拉动之外,也需要社区微基建做出贡献。虽然相对于老基建和新基建,社区微基建单体投资规模小,但其具有量广面大的特点,集聚起来可以形成‘蚂蚁雄兵’的能量。老旧住宅改造是社区微更新的一个方面。”诸大建表示。按照国务院参事仇保兴的说法,全国100亿平方米的存量老旧住宅改造,按照每平方米1000元的政府补助,就有10万亿元政府投资,可以撬动5年平均每年2万亿元的投资。
今年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全国计划改造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诸大建认为,老旧小区改造以及社区微基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为了对冲经济上的压力。“上海老旧小区大约有1.4亿平方米的存量,可以有1400亿元的投资拉动。与上海新出台的数字化新基建3年投资2700亿元对照,微基建的能量不小。”社区微基建主要是面向高品质生活需要,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需求的微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微更新在新的意义上将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集成起来,实现从全面小康社会模式到现代化新时代模式的转换。
诸大建把社区微基建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基础式或脱贫式改造,大量2000年以前的老旧社区建设标准低、综合配套滞后、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例如老旧社区加装电梯、完善停车空间等。第二种是补缺式改造,大多数住区,不管2000年之前还是之后,达不到15分钟生活圈的要求,特别是城市郊区的社区在卫生设施和健身设施上有许多短板,需要补充功能以适应日常生活和发生疫情时的安全需要。第三种是提升式改造,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智能革命和智慧城市的技术和成果提升社区品质,消除最后一公里难题让数字化新基建顺利接入社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