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2020年中期,房地产行业的研究机构和开发商正在进行密集的数据调查。《中国商报》记者发现,当前房地产市场,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基本上都在复苏,土地市场正在“偷镜”,但繁荣背后的市场分化是显而易见的。
新房市场回暖
随着恢复工作和生产的有序推进,房地产行业的复苏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根据房地产行业研究平台壳牌研究院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对新房的需求已经释放,第二季度交易量已经恢复了95%。
根据嘉里房地产研究所发布的数据,在2月份房地产企业的销售业绩跌至20年来的最低水平后,市场在3月份开始复苏。4月,100强房地产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0.6%。5月和6月,100强房地产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2%以上,市场复苏速度逐步加快,形成深V型曲线。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还显示,6月份中国100强房地产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9.3%,环比增长45.6%。事实上,随着COVID-19肺炎防控形势的改善,第二季度需求的释放推动市场回暖。总体而言,上半年,在“房无投机,城无政策”的政策基调下,住宅企业实现了稳步发展,销售业绩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然而,新屋市场复苏的背后是住宅企业的差异化表现。根据平安证券的报告,6月份前100名房地产企业中的前11-20名、前21-30名和前1-10名的月销售额分别增长了34.7%、21.1%和10.0%,但前31-50名的总销售额同比下降了4.4%。
根据克里的报告,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大型住宅企业的竞争优势日益突出。加快资源向优势企业的集中将促进产业集中度继续上升。对于排名前50位的住宅企业来说,竞争优势不再明显。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保障房企业的成长空间可能会进一步受到限制。预计全年住宅企业的梯队分化将继续加大,50强将成为住宅企业规模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二手房成交量恢复
在新的住房市场复苏的同时,二手房市场也在迅速修复。根据壳牌研究院的数据,3月份中国18个重点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量迅速回升,较1-2月份增长41.8%,4-5月份继续增长,环比增幅分别为39%和19%。尽管6月份环比交易量下降,但交易量仍同比增长21%。今年上半年,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仅下降8.4%,接近2019年的水平。
然而,在二手房市场复苏的背后,存在着城市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南强北弱”的特征。根据壳牌研究院的数据,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圈表现良好,前者的营业额同比增长20.3%,而后者的营业额同比略有下降1.6%。中西部地区、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营业额分别下降了6.6%、7.9%、14.6%和38.7%。
就城市而言,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市场经过长期低迷后强劲反弹,上半年深圳实际成交也呈现正增长;北京周边地区的廊坊和天津都下降了25%以上。
土地市场“抢镜”
事实上,土地市场的“稳定预期”是新住房市场复苏的背后原因。根据壳牌研究院的数据,随着土地流转的反弹
在50个大中城市中,33个城市的土地销售额有所增长,36个城市的土地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广州甚至有一场史诗般的土地转让。据报道,5月18日上午10点至晚上8点,广州共出售土地11块,总建筑面积近190万平方米,总成交额240亿元。在此之前,一个城市很少在一个月内卖出超过10块土地。这一次,广州一天卖了11块地,被称为“史诗级”。
在土地市场交易热的背后,不同规模的住宅企业的征地策略也是不同的。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今年1-5月,奥远、龙光、建发、首开等二、三线房地产企业的征地量大幅增加,而碧桂园、新城控股等房地产企业的征地量同比下降。
根据壳牌研究院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龙光、徐汇、绿城、荣鑫、越秀、蓝光、卓悦等二线房地产企业的征地力度更大,征地量增长超过10%,而碧桂园、万科、融创、龙湖等一线领先房地产企业的征地力度更为保守,同比有所下降。事实上,这些领先的房地产企业减少了在公开市场上的土地收购,因为它们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土地,如城市更新、兼并和收购以及旧城改造。
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