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张颂文,北电老师,因为《隐秘的角落》一炮走红,坦言自己买不起房子,去年的片酬只够温饱,今年买房依然难以实现。“角”都这样了,我等普通购房者该何去何从?“房价卷地白草折,买房寻月鬓飞雪。忽盼一夜春风来,千盘万盘掉下来”,铁口断房节改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作一首,以飨老铁们。
张颂文的愿望是在45岁前买套房。好吧,作为对房价已经忍耐了好久的购房者,完全可以把今年44岁的张颂文“45岁前买房”的话当作房价会有实质性的下降预言——今明两年和张颂文一起买房。
信张颂文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房产专家的脑洞,已经突破了天际,让我们高度怀疑,他们是不是开发商派来的救兵。比如“房地产支柱地位100年不会变,你骂房地产,是因为你没吃过‘房地产’不知道房地产有多香!”比如“只有房地产才能救中国经济”,比如“买房人还能增加杠杆”等等等等,是不是喝大了,暂未可知,只是知道,这些房产专家都和国足一样,高度不在状态。
不知是购房者的需求催生了狂躁的房地产,还是房地产的高热刺激了狂躁的购房者。疫情期间,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撑不住,疫情后又第一个复苏的楼市让许多人体会了一把“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的感觉。
疫情之后的这几个月,深圳、杭州、南京持续出现楼盘“日清”“秒光”,排队摇号已经不算是新闻,“千人摇”、“万人摇”、“六万人摇”以及可怜的中签率才能让茶余饭后的人们提起一点点谈兴。
许多城市打着“纾困”旗号要给楼市调控政策松绑,上层否了。许多金融机构给发起“输血”,上层查了。许多开发商钻政策的漏洞,上层发现一个灭一个……感觉开发商颇有点打不死的“甄嬛”的味道。
既然打不死,那就顽强地活着。原本房价应该下跌的楼市,稳住了;原本房企口中的“活下去”变成“活得滋润”了,原本购房者喜闻乐见的房价“软着陆”,变成房价“空中加油”了。
专家有一点论述是正确的,那就是“报复性消费”的目标都变成了“报复性买房”。疫情后时代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变成了房企、房产中介二人围着购房者的二人转一个。而“很穷”的房企忽然就没有了资金周转压力,多地地王频现。楼市不仅是重启了,还更上一层楼。
铁口以为,自1998年房改以来,我们的楼市发展至今的确是已经是不走寻常路了,我们一直想制约著房价的上涨,却因为要避免房地产在踩刹车的时候不侧翻。总算,多年的楼市调控初见起色,现在,顶层四两拨千斤,只需添加几根稻草,房地产这匹骆驼就有点不堪其重了。
据平安证券测算,今年,房企境内发债到期规模达5902亿元,海外发债到规模期2136亿元、房地产信托到期6544亿元,三项合计近1.5万亿,这还没算上之前银行贷款、委托贷款、地产私募基金、P2P和民间借贷等。而7月份,就是房企融资偿债的高点节点!
最端午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银保监会针对“房住不炒”政策提出了具体的金融乱象整治“回头看”的筛查举措,一根稻草已经翩然落下——
表内外资金直接或变相用于土地出让金或土地储备融资;未严格审查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违规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融资;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资金挪用于购房;流动性贷款、并购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等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开发;代销违反房地产融资政策及规定的信托产品等资管产品等。
五年前,当时的华人首富万达的王健林说,房地产已经是经济的负拉动;去年的社科院报告称,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就是已经转入负面,而且已经挤压到市场消费力……
共识已经达成,房企至暗时刻来临,顶层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能了。此次银保监会“回头看”并不只是看一看,很有可能动真格的。一旦真正扼住资金的咽喉,房企抬高地价,捂盘炒作的行为就会成为自找麻烦的开始。
选择这个“恰当”的时候,断了房企的“口粮”,真不知道房企该怎么面对。也许丢卒保车,降价卖房就成为了房企唯一的选择。或者说,当了近30年经济大戏的“主角”,这场房产大戏终于要换“主角”了?给房企一点时间,铁口认为,房价会有实质性下降的。毕竟,《西游记》都说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