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孩子徒手扒停电梯被卡。所有的电梯问题,请家长重视!
作者: 2020-05-20 09:27:52 浏览:12174次
生活中人们少不了乘坐电梯
但当电梯与调皮的孩子单独“相处”
极容易出现危险事故
5月12日晚上
就出现了这样惊险一幕
↓↓↓
5月12日晚,湖北省孝感市
开发区董永路一小区内
2名8岁男童一起乘坐电梯
其中一个孩子在乘坐电梯时
不停扒扯电梯门
双手用力把电梯门向两边推
这时电梯突然停止运行
两个孩子一下子慌了
赶紧跑到按钮一侧,反复按楼层按钮
在电梯门无反应后,急的直拍电梯
在电梯中被困约20分钟后
2个孩子开始想办法从电梯出去
他们用手用力掰开电梯门
没想到在他们面前是一堵厚厚的墙
因电梯内温度较高
两名男童尝试逃生时
脱掉了身上的衣物
随后其中一个孩子试图从缝隙之间爬出去
结果被卡在了电梯与电梯井壁之间
被卡男童脚下悬空仅靠头部支撑
物业人员发现后,及时拨打119进行求助
湖北省孝感市消防救援支队
福广路特勤消防站
在接到报警后迅速出动12名消防员
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救援
消防员在现场发现
2名男童被卡在三楼和四楼之间
电梯的位置距井底大概有20米的高度
其中被卡的男童胸部
卡在不足30厘米的缝隙里
脚下是悬空的,仅靠头部进行支撑
一旦发生坠落或者电梯发生升降
后果不堪设想
消防员经过多番合力救援
将男童拉进电梯内
最后成功将两名男童救出
并送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电梯和熊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熊孩子用脚猛蹬电梯门下一秒门爆裂冒出白烟。”“熊孩子使出‘无影脚’抵住电梯门,电梯门飞了出去。”“俩熊孩子用绳子绑一起乘电梯,一娃被吊起重摔。”“熊孩子尿停电梯。”
这一系列电梯是件的发生引起了家长的高度恐慌!
生活已经离不开电梯,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将电梯“拒之门外”也不现实。
物业也不可能为每一趟搭乘电梯的人保驾护航。
电梯事件的频频发生,是电梯有“魔力”还是熊孩子欠教育?
我们看到了很多跟随父母进电梯的小孩都是躁动异常的。
要不就乱蹦乱跳,大声叫嚷,或者就是对着咫尺可见的按钮宠宠欲动,或趁着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快速的按亮不属于他们楼层的按钮。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而不加以制止和适当的教育,孩子们的行为将会更加的肆无忌惮。
陕西一妈妈发现自己家孩子独自进电梯后在电梯角落里撒尿。
她主动加了小区业主群,进去就道歉,随后在群里发了孩子的检讨书。
男孩开始在爸爸的监督下,老老实实在电梯里拖地、擦厢壁。
孩子熊不可怕,怕的是家长也跟着后面熊。
同样是熊孩子在电梯里搞事情,如果碰上熊家长会怎样?
河南一个11岁的男孩,在电梯里用脚蹬电梯门,使电梯门瞬间爆开,电梯主控板弹出墙壁,万幸孩子没有受伤。
而对于“蹬飞电梯”事件,男孩的妈妈不但没觉得抱歉,还一直袒护儿子,认为是电梯质量不好,物业应该感谢自家孩子试验出了电梯问题。
但事实上,维修人员说电梯一直都有安检,是合格的。
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
常听人说:“只要父母教得好,世上根本没有熊孩子”
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必承担,什么都可以原谅。
的确,孩子还小,莽撞,没经验,不明是非,没轻没重。
他可以犯错。
但你必须告诉他这是错,要改正。
否则他永远没正确的是非观,不知道犯错的代价。
平时孩子外出,不免会遇到需要坐电梯的时候。
孩子天生爱玩,遇到新鲜东西就一定要探个究竟,很容易发生意外。
在这些孩子导致的电梯事故中,家长也对结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家长从小就应该对孩子进行乘坐电梯的安全教育。
1.正确认识电梯
孩子在进入电梯时,家长应该指引孩子认识电梯的按钮,包括其中的急救呼叫按钮,告诉孩子在电梯故障时可以通过急救按钮进行自救。
乘坐电梯时,手一定不可以扶在电梯门上,容易在开门时被夹住胳膊,或者是手。
要注意的是,年龄低于10岁的孩子不建议单独搭乘电梯。
2.不在电梯内蹦跳
在电梯内蹦跳是极其危险的事情,一旦遇到电梯养护不及时,将容易出现电梯事故,造成安全隐患。
孩子们最喜欢蹦蹦跳跳,但是在电梯里,家长应该严令禁止。
3.不坐超载,维修中的电梯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一旦电梯超载声音响起,就不能再进入电梯。
电梯的核载人数是经过严格考量的,警告声音响起就需等待下一辆,不必急于一时。
如果电梯口放有检修的指示牌,大人和小孩都不能进入正在维修的电梯。
孩子在上电梯之前,应该先观察电梯口是否有警示牌,没有方可进入。
4.如果电梯出现故障,不要惊慌
电梯运行中万一出现故障时,不要惊慌,更不要企图把门扒开,或者是从缝隙中出来。
此时应按对讲或警铃按钮通知维修人员救援,不要乱动乱按,等待是保障安全的明智选择。
本期编辑:杨子叶
来源:四川综合广播、南方都市报等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