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乘电梯“私奔”到月球?想得真美!
作者: 2019-09-17 15:16:54 浏览:5870
[打印]
一直以来,人类进入太空都要依靠飞船火箭。这是件很烧钱的事。如果想登上月球,难度就更大了。 来自哈佛、剑桥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几位研究生,希望改变这一现状。 他们在8月25日发表于arXiv网站的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具备可行性”的“月球电梯”构想。这种被命名为“Spaceline”的月球电梯,核心是一条长约32万公里的线缆,一头固定在月球,一头伸向地球,末端位于距离地面43000多公里的轨道上。论文作者称,最简单版Spaceline的线缆重量不会超过40吨,符合当前重型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 在这一设想中,人们可以先乘坐航天器从地面飞到Spaceline末端,转移进入月球电梯后,花费数天或数周时间到达月球。反过来则可以用这种方式,将月球上的矿产资源运回地球。 对此,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说:看上去很美,要实现很难。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更直接地表示: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太空电梯的概念并不新鲜,1895年,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率先提了出来。1979年,科幻大师克拉克在小说《天堂的喷泉》中也提到这一设想。庞之浩介绍,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太空电梯从最初被视为科幻,逐渐让人们看到了实现的可能。 2012年,NASA前工程师迈克尔·莱恩声称其创办的公司能在8年内,利用现有技术在月球上建造太空电梯。不过如今期限将至,人们并没有看到这座电梯的影子。 研制太空电梯的最大挑战,在于它的缆绳。庞之浩说,这种缆绳要有数十倍于钢材的强度,超轻的质量,以及可以接受的成本。理论研究计算表明,目前唯一能帮助人类实现太空电梯梦想的材料是碳纳米管。这种材料只需缝衣针粗的一根,就能承受一辆汽车的重量;一根1米宽、像纸一样薄的碳纳米缆绳,强度就足以支撑一架太空电梯。许多国家都在对此开展攻关。 然而问题在于,这种材料还没有研发出来。有消息称,2013年清华大学教授魏飞带领团队制备出单根长度超过半米的碳纳米管,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但要知道,太空电梯所需线缆的长度要达到数万公里甚至数十万公里量级。 鉴于碳纳米管的工程应用遥遥无期,前述论文作者提出了用现有材料替代的方案,例如“Kevlar(凯夫拉)”。这是美国杜邦公司研制的一种芳纶纤维材料产品品牌,强度高、韧性好,做成防弹衣刀枪不入。不过它能否满足太空电梯的要求,在专家眼中显然并不乐观。 假设材料过关,建造太空电梯还面临许多工程难题。 已经提出的太空电梯方案有几种,比如从地面伸向太空,顶端固定在地球静止轨道空间站的;从月球“垂挂”下来,底部连接空间站的;或是两端由航天器牵引,悬浮在地月之间的。杨宇光说,无论哪种太空电梯,目前都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对于工程实施来说,首先要大规模将材料送上天,这面临许多技术和成本方面的问题现在无法解决。 另外,如果在地面建太空电梯,电梯的“底座”必须建在赤道附近,很可能是在人烟稀少的太平洋中间建设一个海上平台。除了平台要抵御风浪、避免干扰船只,电梯缆绳也要避开飞机航线,甚至防止被在轨运行的卫星或太空垃圾撞到,这都是麻烦事。 月球电梯的底端离地球有好几万公里,倒是不会给卫星和飞机“添堵”。但庞之浩表示:“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只怕缆绳都拉不直。更别说那么长的缆绳根本无法实现。” 杨宇光说,地月运动非常复杂,具备不规则性和不确定性,由地球、月球乃至太阳引力产生的摄动,将影响到太空电梯的稳定性。 悬浮式的太空电梯两头不靠,但同样躲不过引力影响。同时太空电梯还要经受空间辐射等恶劣太空环境的考验。 再退一步说,抛开工程问题,太空电梯还面临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成本。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