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吴多博士毕业后,将回重庆任教。
吴多和观看世界杯的各国球迷在一起。
前几天在圣彼得堡球场采访川外志愿者马真骅时,她说她读本科时的老师吴多,目前正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读博士,也到现场来看球了。加上微信一聊,才发现28岁的吴多老师,已累计在俄罗斯生活了8年。2007年,吴多在世界俄语竞赛中获奖,并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前往俄罗斯读本科,就此开始自己的“学霸生涯”。博士毕业后,她将回到重庆任教。重庆晨报记者在异国他乡,找到了这位老乡。
是学霸
拿全额奖学金留学俄罗斯
吴多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妈妈是教师,父亲是工程师,她初中和高中均就读于重庆外国语学校,从初中就开始学俄语了。2007年,中俄举办了中国俄语年系列活动,其中有学生俄语竞赛,当时高三的吴多报名参加,并成为去莫斯科决赛的10名选手之一。虽然比赛结果并不是第一,但吴多是唯一一名拿到全额奖学金留学的高三学生。
在俄罗斯参加比赛期间,吴多还接触了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的教授和校长。吴多有小提琴十级证书,凭着精湛的琴技和出众的综合能力,俄罗斯教育部和普希金俄语学院对她产生了浓厚兴趣,“校长邀请我到他们学校读书,还提供全额奖学金。”俄罗斯的奖学金都是政府拨款,全额奖学金是免去一年约4万元人民币的学费和一年2万元人民币的住宿费,当时每月还有约60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
2008年,吴多飞往莫斯科,开始了求学生涯。本科期间,她每门考试都拿到了5分的满分,毕业时拿到了“红本”,即全优毕业生。当时学校希望她留下来继续读研,于是,吴多又申请到了普希金俄语学院的硕士全额奖学金,而且硕士毕业时也是“红本”。在莫斯科留学期间,她担任过普希金俄语学院学生会主席,留俄学生总会学习部长,主席助理等职务。
2014年,硕士毕业后她回到四川外国语大学当俄语老师。在圣彼得堡球场工作的志愿者马真骅就是她的第一批学生。2016年9月,吴多又申请到了中俄政府全额奖学金,来到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至今,专业是国际关系方向,同时担任圣彼得堡中国博士生联谊会主席,还帮助四川一家出版社翻译了前苏联作家维·比安基所著丛书《森林报》中的《秋》,一共9万多字。
博士学业完成后,吴多将回到四川外国语大学继续当老师。不过,对于“学霸”这个称号,吴多有些不好意思:“别别别,我就是个俄语老师。”
是新星
梅德韦杰夫对她刮目相看
在俄罗斯求学期间,吴多也有不少“光辉事迹”。
2011年6月6日,是诗人普希金的诞辰纪念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来到吴多就读的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访问。吴多被学校推荐成为总统座谈的7位学生代表之一,而且就坐在总统身旁。当时,吴多跟梅德韦杰夫侃侃而谈,内容包括中国文化和她的求学经历。梅德韦杰夫对这位中国女孩刮目相看,第二天,在俄罗斯众多媒体的重要版面上,都出现了吴多的大幅照片。
由于口才出众,普希金俄语学院还让吴多担任汉语选修课兼职老师,附近的中学也请她去给小学一、二年级和初一、初二的学生上汉语课。吴多就像是中国和俄罗斯文化交流的“桥梁”,外向的性格也让她在这边结识了不少朋友,更深入地了解了俄罗斯这个国家。平时,吴多最喜欢的休闲方式就是到处旅游,“大大小小的城市去了差不多30个吧,这里风景真的特别美,还能了解到很多人文历史方面的东西。”
在俄罗斯留学期间,吴多还经常帮助使领馆接待国内的高级访问团,给领导当过随行翻译,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在重庆的时候,还曾给市领导当过俄语翻译。去年9月,重庆和圣彼得堡合作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讲述重庆图书馆和圣彼得堡总统图书馆合作的故事,吴多也一直帮忙拍摄采访翻译,做了很多幕后工作。
是球迷
最喜欢德国和阿森纳
吴多还是一个资深球迷,她喜欢的国家队是德国,最喜欢的俱乐部队则是阿森纳。
“喜欢德国其实是从2002年韩日世界杯开始的,那时小学六年级嘛,中国队首次进军世界杯,还得感谢那个神奇老头米卢。我的天哪,多少年了,大家写作文都爱用他写在帽子上那句话:态度决定一切。那年的世界杯,让我记住了悲剧英雄巴拉克,和当年的金球奖得主卡恩。”吴多说。前两天,德国2:1绝杀瑞典后,她在朋友圈兴奋地写下这么一段文字:“绝杀!绝杀!绝杀!从来没有这么紧张的一场球,博阿滕被罚下,克罗斯全场失误不断就是为了最后的绝杀么?哇的一声哭出来,心脏现在还在狂跳!”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吴多一直还没在现场观看过德国队和温格执教的阿森纳比赛,“德国队的比赛希望以后能补上,但是温格现在已离开阿森纳了,这个遗憾永远无法弥补了。”
吴多说,看球赛对她来说是种享受,解压,“虽然输了球肯定会很沮丧,但是体育竞技输赢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关键是那种酣畅淋漓的打法,踢球的艺术,大概这也是我喜欢温格的原因吧。我拉了多年小提琴,也看了多年足球,既爱看文学作品爱俄语,也爱看各大体育记者写的赛事报道和文章,我觉得这些在我身上点都不违和。”
是旅人
曾在埃及被困十多天
在外留学多年,吴多也遇到过至今有些后怕的事。
2011年,她还在莫斯科读本科,打算利用寒假去埃及室友家玩一趟。没想到到了埃及,就碰上麻烦——1月25日本来是埃及警察日,经常都会有游行,那天也不例外。没想到后来事态越来越紧张,当时中国还派出了撤侨的专机。在开罗的十几天,吴多就去了趟金字塔,然后就一直困在朋友家中。而且因为网络和电话不通,家里一直联系不上她,非常担心。最后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离埃及,“那一次,感觉是这么多年在国外最惊慌的一次。飞机降落在莫斯科的那一刻,我才觉得松了一口气。”
文/图本报记者金鑫
本文标签:重庆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