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关于电梯轿门周边安全间距的分析
作者: 2017-05-16 11:37:37 浏览:213
[打印]

        电梯标准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1号修改单增加了轿厢意外移动保护的要求。由此还涉及了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动作时,轿厢地坎上部与层站下部井道围壁以及轿厢护脚板下部与层站地面安全间距的相关规定。针对这些新要求的相关问题,笔者在此与同行进行讨论。

  1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动作时

  GB7588-2003第1号修改单第9.11.5条规定;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动作时,该装置应在下列距离内制停轿厢(见图1):a)与检测到轿厢意外移动的层站的距离不大于1.20m;b)层门地坎与轿厢护脚板最低部分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大于0.20m;c)按标准第5.2.1.2条设置井道围壁时,轿厢地坎与面对轿厢入□的井道壁最低部件之间的距离不大于0.20m;d)轿厢地坎与层门门楣之间或层门地坎与轿厢门楣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00m。

  轿厢载有不超过100%额定载重量的任何载荷,在平层位置从静止开始移动的情况下,均应满足上述值。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动作时的最大移动距离限制,直接关系到紧急救援人员和乘客的安全。当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动作后紧急救援时,打开层门,轿门后最需要控制的安全间距是轿厢护脚板下沿与层站地坎的间距或轿厢地坎与层站护脚板下部围壁的间距。

  由图1可见,轿厢向上移动时对轿厢护脚板下部的安全间距要求是:“护脚板下沿与层站地面的垂直间距不大于0.2m”向下移动时对轿厢护脚板下部的安全间距要求是:“按标准第5.2.1.2条设置井道围壁时,轿厢地砍与面对轿厢入□的井道壁最低部件之间的距离不大于0.2m”当层站地坎与轿厢地坎的水平距离为最大值35mm,以及轿厢护脚板下部斜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距离至少为20mm时,显然向上移动时轿厢护脚板下沿与层站地坎的安全间距最大值将大于0.20m(见图2中A点与B点的间距,约为207.4mm)。

        图1轿厢意外移动

  图2轿厢护脚板下沿与层站地坎的安全间距

  还必须考虑到轿厢护脚板下沿具有的弹性变形,当护脚板下沿斜面延伸段较大以及轿厢护脚板下沿刚度较小时,设定最大地坎间距35mm条件下,图2中A点与B点间距将超过210mm。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轿厢护脚板下沿刚度标准的作用力为300N,实际作用力大于300N时,该间距将难以控制。在紧急救援时该间隙即使在专业人员的监控下也是一个危险源;在乘客扒门自救时更是隐含着巨大的危险。国内多起救援坠落事故是从该间距中发生,由此可见其隐含一定的安全风险。

  2轿厢开门限制装置

  GB7588-2003笫1号修改单第8.11.2条规定:“为了限制轿厢内人员开启轿门,应提供措施使:a)轿厢运行时,开启轿门的力应大于50N;和b)轿厢在7.7.1中定义的区域之外时,在开门限制装置处施加1000N的力,轿门开启不能超过50mm。

  由上述规定可知,在满足GB7588-2003第11.2条“轿厢与面对轿厢入□的井道壁的间距”要求、不需要安装轿门锁的情况下,当轿厢在标准第7.7.1条中定义的区域之外时,轿厢开门限制装置在不大于1000N的力作用下,轿门开启不能超过50mm。

  GB7588-2003第11.2条“轿厢与面对轿厢入口的井道壁的间距”要求中,不需要安装轿门锁的情况下的轿门开□周边与井道壁的最大问距分别为0.15m和0.20m(若局部高度不大于0.50m)。

  GB7588-2003第1号修改单在限制“轿厢与面对轿厢入□的井道壁的间距”情况下,增加了轿门开门限制装置的要求,显然是顾虑到0.15m间距的安全风险。但是应该看到,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动作时,打开层门、轿门后轿厢护脚板下沿与层站地坎间距和轿厢地坎与层门护脚板下部井道围壁间距的安全风险,并不小于轿厢与面对轿厢入□的井道壁的间距的安全风险,或至少是相当的。

  在轿厢安装轿门锁的情况下,轿厢向下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动作后外部救援人员打开轿门紧急救援时,轿厢地坎与层门护脚板下部井道围璧间距的安全风险,远大于轿厢与面对轿厢入□的井道壁的间距的安全风险。即使考虑到轿厢未安装轿门锁、即轿厢与面对轿厢入□的井道围壁的间距不大于0.15m,打开轿门后轿厢地坎与层门护脚板下部井道围壁间距的安全风险还是相当于轿厢与面对轿厢入口的井道壁的间距的安全风险。

  3水平门间距

  在电梯标准的安全间距要求中,面对乘客的最小安全问距要求是层门、轿门间距。GB7588-2003第11.2.3条规定:“轿门与闭合后层门的水平距离,或各门之间在整个正常操作期间的通行距离,不得大于0.12m。”GB7588.1-201X《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1部分:乘客和载货电梯基本要求》送审稿第5.3.4.2条进一步明确规定:“在整个正常操作期间,轿门前缘与层门前缘之间的水平距离,即通向井道的通道,不应大于0.12m。”

  由此可见,电梯安全标准的人员防护安全间距,对普通人群应考虑儿童的防护,在此基础上应为不大于0.12m。

  4建筑规范的要求

  通用的安全间距标准应该来自于建筑标准。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文化娱乐建筑、商业服务建筑、体育建筑、园林景观建筑等允许少年儿童进入活动的场所,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也不应大于0.11m。”

  由上述建筑标准可见,垂直杆件防止人员通过的安全间距为不大于0.11m。

  5国家标准中安全风险防护要求的一致性

  由于电梯是允许少年儿童进入的场所,依据建筑规范安全间距应为0.11m。考虑到层门、轿门间距影响门机结构,电梯标准加大安全间距允许值可以理解。

  但是必须考虑到电梯标准中安全风险防范揞施的一致性,当风险相等时应给出相同的安全规定。因此有必要统一电梯标准中的安全间距要求。对于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动作后的轿厢护脚板下沿与层站地面间距和轿厢地坎与层门护脚板下部井道围壁间距,建议统一规定为不大于0.12m。在一致的安全规定条件下,为了减少电梯结构的复杂性并提高轿门结构的可靠性,对于面对轿厢入□的井道華的问距,电梯标准应规定在不大子0.12m时无需配置轿门开门限制装置。

 

本文标签:电梯  技术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