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继美国、欧洲政府携数千亿资金大规模介入金融市场后,亚太各国央行近日亦紧急联手降息救市,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未能扭转残败不堪的经济颓势——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自华尔街迅速蔓延开来,不仅疯狂吞噬了整个金融证券业,更逐步波及IT、地产、制造等实体经济领域。多米诺骨牌轰然倒塌之际,海啸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即使宏观经济正处于“黄金增长期”的中国,也未能幸免。
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有6.8万多家中小企业陆续倒闭。随后,经济衰退趋势扩展至各大领域,自6月份以来,联想裁员、航空企业减薪、柯达等跨国巨头为节约成本搬离了国贸,而万科甚至出现了惨烈的员工自焚事件。与此同时,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亦纷纷表示,公司利润率急剧下滑,资金链异常紧张。
“经济下滑的速度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最新一期报告中,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这样总结。数据显示:2008年1-6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3%,而7月份下降为14.7%,8月份则更降低至12.8%。曾经闻名世界的“中国制造”,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国制造业四面楚歌
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过程中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波动加剧,以及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的外贸出口不确定性……美国今日财经新闻网站的资深编辑克里斯多弗·伯格先生罗列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反映了相当一部分投资人的顾虑,他们甚至担忧“中国制造业扩张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结束”。
而援引近日媒体报道:中国17个省有将近半数的制造企业已不得不作“关门停产”的打算,有44%的公司正在考虑出售“以出口为主”的业务部门、断臂求生以度过“寒冬”。数据显示,目前造船、汽车、电梯等制造行业,大都受困于成本波动、需求下降所导致的一系列内忧外患。据一位业内人士计算,以机械加工行业为例,钢材价格每上涨10%,就会有300多亿元的产业利润空间被挤压掉。而作为钢材使用大户的电梯行业,还面临着“房地产市场不景气” 等需求压力。据悉, 作为全球最具爆发力的电梯市场,中国登记注册的电梯企业超过400家,而迫于激烈的竞争压力,电梯产品的价格每年都在下降。
风险也正逐步逼近造船和汽车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9月中国新签船舶制造订单数量同比下降34.2%,总体跌幅超过了27.3%的全球平均水平,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都有较大幅度的下滑。汽车行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行业竞争激烈、油价高企导致消费者持币待购等一系列外部因素,使绝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都不敢轻意发出涨价信号,只能采用“内部消化上涨成本”的办法来应对危机,因此,虽然直接消费压力暂时未传导至消费者,但内部隐含的货币贬值现象已经有目共睹。
快速发展背后的危机凸显
作为一个经济快速腾飞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许多独特的竞争优势: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工素质不断提高,工业配套能力强,国内市场广阔等等。然而中国制造业“表面繁荣”的背后,其实存在着种种隐患。分析在此次危机中遭遇利润下滑、甚至停业倒闭等企业时不难发现——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只是企业成本上涨的压力因素之一,而更大的问题其实集中在企业内部经营: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周转困难、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生产计划预测不准及创新研发能力薄弱等现象,无形中吞噬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一位来自珠三角工业基地的某生产企业负责人对记者倾诉自己的无奈:“没有生产订单的时候,为市场开拓发愁;接到订单,开始为生产管理发愁。”
其实,这一困惑的核心问题在于其自身绿色供应链的缺失。在企业的局部供需链上,缺乏通畅的进、销、存运作协同的供应链条,而在更大的运营链中,没有形成良性的研、产、销良性循环。他的疑惑正是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对于创新及未来发展缺乏明确规划!譬如长期身陷“价格战”的家电制造行业——企业无暇顾及创新研发,而价格又成为低端生存的唯一手段,长此以往形成的恶性循环,将大多数企业推上了绝路。
另外,过量库存也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以电梯行业为例,表面上,中国电梯市场呈现着了“购销两旺”的繁荣局面,而实际上危机正在聚集——目前我国电梯行业生产能力空置率近50%。大多数企业远远达不到经济规模。很多业内人士表示担忧:类似彩电行业的“自杀式”价格战,未来或将在电梯行业重演。
产业困境中的过冬术
“每一次全球经济的巨大震荡,都将使某些行业重新洗牌”,亚洲制造业协会秘书长罗军表示,“细心研究,倒下去的大都是高污染、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的企业在能源价格高企、劳动力成本增加、环保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自行消亡,是市场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必然。”
然而,对于有能力度过“寒冬”的制造企业来说,除了如何走出困境,还要考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只有从自身发现问题,加强企业管理、完善软硬件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衰退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赢得生存机会,并实现华丽转身。
对看好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而言,需要的则是更为长远的眼光。“尽管目前中国也面临着宏观经济衰退的巨大挑战,但相对全球经济形势而言,在中国运营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国内电梯行业排名前六的快速电梯公司总裁朱康正如是说。
据悉,在过去三年中,中国整个电梯行业实现了产能“翻番”,及至今日,也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尽管遭遇了房地产市场的萧条阶段,但作为优质下游供货商的快速电梯公司,目前并没有感觉发货及订单受到很大影响。朱康正认为:快速电梯公司能够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保持快速增长,其外因得益于中国市场的需求,房地产市场的局部调整不会对电梯行业造成太大影响;而内因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管理。采访过程中,他透漏了“全程精益管理”、“三十天财务健康”“零库存率”等三大企业管理秘芨。
据朱康正介绍,快速电梯公司不仅在企业内部实施以“精益生产”为核心的管理体系,而且将精益原则应用到制造流程之外的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而“财务健康”是管理层口中不断强调的字眼。哪怕在业务行进艰难之时,在三十天内收取帐款仍是快速电梯公司不变的原则制度。“零库存率”也是快速电梯引以为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朱康正介绍说,快速电梯的产品生产周期很短,从订单下达到产品运送,都有严格的时间控制。“而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强调说,“公司始终坚信只有通过研发和创新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只有加强自主研发,企业才能把握自身发展方向的自主权。” 而在研发过程中,“绿色”、“环保”等重要的先进建筑理念,也被有计划地落实到快速电梯的新产品技术方案之中。
经济曲线中,波峰和波谷总是交替出现,寒冬和暖春终将周而复始。判断一家企业是否优秀,并不是仅仅看其鼎盛时期如何风光,还要关注“当其所在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都处于不景气之时,其是否依然能够保持稳健发展。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这次全球金融海啸,对于中国而言,或许是刺激内需,转变我国经济模式的一次契机,经过市场的洗礼,明天的“中国制造”仍将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对于曾经辉煌一时,此刻乌云密布的制造企业而言,如何积极运用更便捷、低成本的工具获得更多订单,如何练好内功,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资源和品牌实力,才是最值得思考并需要实践的。
关于快速电梯
EXPRESS,始创于1878年,源自英国,1996年成为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所属的奥的斯电梯麾下一员,是具有130年历史的经典品牌。EXPRESS电梯深受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的青睐,曾被授予“皇家御用电梯勋章”,是唯一获此殊荣的电梯品牌。
早在上世纪30年代,EXPRESS就出现在中国的建筑物内。2003年,EXPRESS再次来到中国,先后落户苏州和西安。
苏州:座落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注册资金为1500万美元,投资总额为3800万美元,是中奥集团100%控股的全资子公司。
西安:座落于西安市高新区,是由中奥集团和西安电梯厂共同注资成立的中外合资公司,投资总额520万美元,注册资金260万美元。
快速电梯年生产能力约15000台,其中电梯12000台,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3000台。
快速电梯专业生产奥的斯集团所属的EXPRESS品牌的电梯、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等产品。目前公司的产品除了在中国市场赢得良好口碑外,还远销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俄罗斯、土耳其、韩国、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在能源短缺、自然环境恶化的今天,快速电梯把开发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产品视为自己的责任,并一直坚持创新,采用更符合环保要求的先进技术和材料,打造出与环境和谐、人文关怀的绿色电梯精品。
自从来到中国,EXPRESS显示了其强大的文化融合和本土运作能力,创造了行业内发展最快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