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林长友:禹衡五十,蜕变后的新生
作者: 2015-01-21 11:24:20 浏览:178
信息来源:伺服与运动控制
[打印]

  前段时间,林长友先生迷上央视播放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讲述1976-1984年间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与中国转折。内容涉及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拨乱反正、高考制度恢复等。

  林长友先生对这段历史别有感触。1979年,是高考制度恢复第三年,林长友顺利考入哈尔滨科技大学,主修精密机械专业,成为高考制度改革时期的最早一批受 益者。1983年毕业时,正值长春市着力培养“三化”干部。入党即为“革命化”,本科学历便是“知识化”,岁数小则是“年轻化”。此时,林长友先生年仅 22岁,是学校300余毕业生中仅有的两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恰符合条件,被分配到隶属国家的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由此开启了在“一光”与禹衡光学的 31年职业生涯。

  进厂时,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已有18年历史,主营光学仪器。从业人员主要为重返城市的文革“老三届”。这种隔代现象,造就了时代断层,却也给予了新三届机会。

  林长友先生德才兼备、能力出众,很快便从同事之中脱颖而出,顺利地由工艺员、设计员被提升为车间主任。90年代,林长友先生不负众望进入“老一光”领导班 子并很快成为核心成员。80-90年代,国家正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计划经济为首的老体制下台。向市场经济转型成为了改革重点。计划经济时代,“老一光” 承接国家任务,生产单元军事化,计划交期都长。而市场经济时期,业务节奏加快,工作要求明显提高。

  “老一光”当时处在“知青子弟人员臃肿、企业负债累累”的状态,同东北区其他兄弟企业一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体制性、结构性危机。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东北现象”。

  “最艰难时期,进办公室,职工要债;出办公室,税务局要税、银行要息。”一场前所未有的风雪正席卷禹衡光学。以林长友为首的领导班子,陷入风雪中心。

  如何走出?林长友先生给出两个字,“改革”!

  改革,重焕动力

  改革着实不易!林长友先生早已料到。进入“病症”核心区域前,他想先找一个“切口”。工资制度改革,成为了改革的“第一刀”。按当时工资制度,“脑体倒 挂”、“论资排辈”现象很普遍,“老一光”也存在。为激发企业活力,吸引年轻人才,林长友先生决定打破原有工资制,率先在技术人员中实行谈判工资制,以工 作业绩、贡献力与创造力为考核依据,对薪资再评级与分配。

  谈判工资制在今天已很普遍,但是当年在实行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阻碍。“不少人,尤其是被评上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老员工颇为不满,他们认为年轻人学历是高,可 经验不足,一切还得前辈们言传身教,上手几个月,高工资拿了,人也跑了!”北京光学仪器厂作为当时行业领头羊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其负责人对林长友先生诉苦 道,“大家都住一个大院,回来就被老同事骂。这事,不能跟别人说啊,只能蒙着脸,在被窝里哭。”林长友先生感同身受,可他依然坚持着“来10个,留1个也 是好啊!”的新观念。

  改革的第二项措施便是建立薪酬保密制度。无独有偶,这再次引起极大争议:“不公开就不能公平,不公平就难以公正。”制度建立的初衷是“避免因薪酬公开,而 出现攀比现象”。“可这毕竟牵涉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必须要解释清楚,可迟迟不能得到员工的理解,争议从讨论演变成了辩论。”辩论持续了一个月之久,直到员 工说不出反对的理由。薪酬保密制最终得以执行。

  改革的第三项措施是实行竞聘上岗制。林长友先生意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扭转“老一光”人浮于事的严重现象,林长友先生决定改革人事,实行“竞 聘上岗”制。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这次大家竟然很一致地赞成。”林长友先生回忆道,“竞聘制实行后,设备科的一名统计员,考虑自身情况,决定退出干部岗 位,而去竞聘一保洁的岗位。竞聘台上,自我反思的深刻言辞,令当场所有人动容。最终,这位干部成功转型为工人。”第三次改革

  过后,林长友先生总结说,“三次改革跨度长,可这次,仿佛一夜间,大家就体悟到了改革的良苦用心,心态也变得成熟谦逊。”历经三次改革,员工们不断反思、学习、沉淀、谦让,这正是改革的意义之所在。

  改制民营,迈进春天

  三项制度改革,如同三次手术,让“老一光”从一片颓势的“东北现象”中爬出来,站起来了。然而,国企“后遗症”并未根治,属于禹衡光学的春天远未到来。“后遗症”主要体现在历史沿革所造成的竞争力缺乏、效率低下上。

  “当时,一小伙子从上海过来,说起上海与长春工作的区别,直接感受是,上海赶早班的,走得比跑还快,而长春这边……”跟这些高速发展地区相比,长春节奏已 慢成这样了么?林长友先生心想。“节奏换个说法,即效率,深究一步,其实是结构问题。结构不合理,就需动作补偿,动作即人力、资源等的输出。怎样的结构, 就会产生怎样的效率。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提结构转型,其实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待大部分企业转型成功,你徘徊在原地,虽未退步,却是落后了。”

  于是,从1993年至2005年,“老一光”开始了长达13年的陆续改制与新平台建设。个中艰辛,难以言表。而林长友先生最想感谢的是团队的信赖。“‘老 一光’历史遗留问题众多。风气、负债、臃肿人员等等,都成为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关卡。那10年间,有人走,有人留下。无论去留,他们都为‘一光’的发展付出 太多。而留下的,又成为‘新一光’的主力,让‘新一光’重新变得茁壮。”到2002年,“老一光”改制成民营,成为“新一光”,形成了民营企业的灵活运行 机制。从公司战略出发,2005年,“新一光”将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统一,注册为“禹衡”光学,重整企业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激励体系,构建全新平台,使 公司真正迈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正轨。

  在历时20余年的艰辛改制改革中,“一光”终于重获新生,迈入禹衡光学的春天。

  创新,巩固品牌

  毕业至今,如果把林长友先生最想做的事概括起来,其实就一件:研制出令国人骄傲的高可靠编码器。

  “老一光”是中国最早一批研制编码器的企业,在1967年推出第一台光电编码器。其组合器件、通道等核心部件均一直自主研发生产。但可靠性问题,一直缚其 拳脚。基于此,80年代后期,林长友先生赴日本学习并引进技术,夯实基础。1994年、1995年,禹衡光学生产的编码器因其品质卓越,连续两年被授予马 德里国际质量金奖和银奖,并对我国成功发射澳星做出重要贡献,受到中央军委及国务院的表彰。

  技术引进同时,林长友先生深刻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对禹衡光学来讲,“创新”是什么呢?禹衡光学墙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不可能总是重复着过去的做事方式,因为围绕着我们周围的事情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必须 走在变化的前面!”林长友先生认为,“和平年代,变化与需求可能是最大的动力。创新着眼点源于需求与变化。”他透露,“技术引进,让禹衡光学受益匪浅,但 随时间的推移,这些技术已跟不上需求了。禹衡光学已无法从中汲取更多营养。最终,禹衡光学决定将发展动力落实到创新上来。”这些创新,包括将处理件做进芯 片中、注重应用与技术性研发、从软件角度看待编码器,自研功能版权芯片等。

  由于技术上的创新,禹衡光学入选为编码器标准化技术委员单位。近年来,主持制定了《光栅旋转编码器》、《光栅角度编码器》行业标准,参与起草了《光栅角位移测量系统》、《位移编码器CPE-Bus总线双向串行通信协议规范》等行业标准。

  2012年,禹衡光学实现了编码器领域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的首次开题,并承担国家“十二五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高精度、高分辨力绝对式光栅旋转编码器研制》。

  2013年禹衡光学与长春光机所等单位合作,共同承担另一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高集成化单码道绝对式光栅尺研发及产业化》。同年,禹衡光学被吉林省质量监督局评为“吉林省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示范企业”。

  目前,禹衡光学拥有国家编码器工程中试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光学刻划、复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计算机中心,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50人。共有光电编 码器及光学仪器国家授权专利150余项,是业界拥有知识产权数量最多的企业。主导产品光栅编码器已形成一百多个系列,五百多种规格。“禹衡”牌编码器被授 予“中国名牌产品”,“禹衡”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在光学仪器领域,改型产品达20项,自主开发的新产品超过30项,占销售收入50%以上。从产品技 术指标、研发能力、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多角度来看,禹衡光学已无愧为业内之首。

  专注,永葆青春

  时至今日,禹衡光学取得的突出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林长友先生功不可没,但他依旧督促自己、提醒团队,“从历史轴看来,禹衡光学确实在进步,要有信心。但从 横轴看来,差距还很大。”他很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编码器市场依然被国外品牌主导。他们不仅做到了与行业高端用户“高”配套、“高”整合,还在基础能力上有 所拓展,尤其是通过协议制定,与用户产生共鸣,最终构建了今天的编码器市场架构。此外,不得不承认,国外品牌的认可度,也远高于国内企业。林长友先生也表 示,上述这些差距非短时间内可以消除。

  不过近年,国内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例如“国内近年正推广一些数据协议,或将带动电机、驱动器、编码器乃至系统的发展。虽然真正应用要到几年之 后,但这表示我们已逐渐从技术引进消化延伸到技术开发、基础架构建设等更高层级,无需再依附受制国外企业,正逐步取得主导权。”

  林长友先生认同这些变化,深入探究,不难看出这是积累在起作用。积累怎样产生?“专注,或是有效途径。”多次赴欧参展的他对德企称赞有加,“众多中小型德 企,30-50人,却可在某一领域做到全球最好,这很令人敬佩。而在中国为何难出现这种现象?往往由于‘广’代替‘专’与‘协作’成了中国的鲜明特色。企 业出现问题,也多从外部找原因,导致内部因素经常被忽略。”

  也许基于此,林长友先生近年品牌建设时,特别突出了内部机制的建设,希望员工多视角发现、解决问题,形成更强合力。品牌定位上,也更为明确:以“圆光栅” 和“长光栅”全系列高精度传感器为主打,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提供更高技术、更高性价比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目前《高精度、高分辨率绝对式光栅旋转编码器研制》 专项,进入收尾阶段,形成了一个大系列4个型号的产品,编码器单圈分辨率和多圈计数均达到23bit。《高集成化单码道绝对式光栅尺研发及产业化》专项也 已进入产业化阶段,预计2016年底全面完成。

  技术上,秉持“领先一步”理念,倾入更优资源,保持先进性,并与长春光机所建立战略合作,强强联合。

  生产上,以建设“04专项”为契机,投资1000余万元,依据国际标准完善和升级编码器可靠性实验室,进一步提高产品规模化与高可靠性生产能力。应用上, 高、中、低端市场全面覆盖。低端如机床主轴、3000-5000脉冲增量式光栅编码器等市场,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在性能需求的满足;中高端市 场,如机床、伺服电机用绝对式光栅编码器,数控旋转工作台、机床分度台用±5”级角度编码器等,重在产业的拓展,是主攻方向。同时,针对机器人等特别市 场,将开发适用专有产品,提供定制服务。

  基于这些建设,2014年,经济环境整体滑坡下,禹衡光学同比增长6-7个百分点,林长友先生说,“品牌建设,有波折,也会有掌声,慢慢来,总会更好。”

  “老字号”的风采与新使命

  晃眼间,林长友先生已在禹衡光学工作31载。林长友先生感叹:“一代一代禹衡人的传承,才有了禹衡光学今天的厚积薄发。自己这一棒总算未掉队。”曾记 得,2007年产业基地新建时的一天,一位退休老人将三轮车停在了院外,朝内出神凝望。老先生80余岁了,被接到休息室时,见到林先生便问,“小林啊,这 是在盖‘一光’的新厂房么……”老人家的眼眶,激动又湿润。“这时,你能明显感觉到‘老一代’禹衡人的期望与肩上担子的重量。”同时,也深受触动,“老人 家退休多年后,还能如此关心企业发展。这在现代企业,已很难见到。”

  林长友先生将这笔遗留财富,称为:“人情”。

  目前,禹衡光学377位在职员工中,工作25年以上的占1/3。10-25年的占1/3。入职不满10年的占1/3。超过30年的,近30位。这个数字太 惊人,林长友先生自己也感叹,“太不容易。这么多年同进退,奉献太多,感谢太少。”在林长友先生看来,团队的稳固,正是禹衡光学过去乃至未来50年发展的 底气与后盾。

  常说,“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 年企业靠文化。”“50”的禹衡光学,既有着“工业振兴”和“中国创造”的民族情结,又肩负着引领业界,保持国产制造业装备配套精良化、不受制于人的历史 重任,像极岁月的赶路人,在“百年企业”征程中,历经风雪沧桑,人情取舍,又持重沉稳、活力不减。而岁月“50”,倒更像征程路上,从过去射来的一道光。 闭眼,能感到温暖。回望,可见来路。抬头,又有洒下的满眼希望光亮。

  禹衡光学的希望之光是什么?林长友先生这样表示:不忘“根本”,铸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编码器国际品牌!

  在这光的引领下,禹衡光学正稳步前行……

  来源:《伺服与运动控制》

  免责声明:由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因此本站不完全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及时性,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资讯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