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我国电梯业正在上演一场“肉搏战”。面对我国巨大电梯市场的吸引力,国际电梯巨头纷纷调整了对中国市场的战略。
尽管我国电梯市场前景乐观,但对于国产电梯而言日子并不好过,就连在政府采购市场,国产电梯也不受欢迎,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产品为外资品牌或者合资品牌的现象屡见不鲜,电梯市场这块“蛋糕”越做做大,但国产品牌电梯所占份额却急速萎缩。
外资品牌蚕食中国市场
据相关数据显示,奥的斯、三菱、日立、迅达、通力等13家大型外企已占据我国电梯市场80%以上的份额。2007年7月26日,日立电梯在广州组建中国区总部,中国已经逐渐成为日立电梯全球生产、营销与研发中心。此前一周,美国奥的斯在天津泰达设立生产基地,该基地将年产2万台高层高速无齿轮电梯,这也是奥的斯在全球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而芬兰通力电梯集团甚至在拉萨设立分公司,借以攻占中国西部市场。今年3月底,东芝电梯(中国)有限公司成立,试图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产电梯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正在急速萎缩,即便在以往占据主要份额的低端市场也在遭受国外品牌的蚕食。
合资路线不断上演
面对外资品牌不断入侵中国市场,国产电梯品牌更多的是在无奈中选择了合资路线。据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国际品牌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的严格控制,国内电梯企业在中高档电梯的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优势,只能在货运和低层低速梯市场挣扎。
虽然国内也曾涌现出一批诸如杭州西子、苏州江南、山东百斯特、浙江巨人、苏州申龙和东南液压电梯等电梯整机厂商,然而一旦时机成熟,国际品牌大厂即用收购、赎买、合资等方式转化。西子奥的斯、江南快速、巨人通力等就是例证,可见国际品牌制造商在整机制造业的技术壁垒运用是非常成功的。
对于国外电梯品牌而言,通过与国内电梯企业合资,也许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途径。但事情往往并不是那么简单,通过合资后,谁控股的问题似乎显得更为重要。比如,在1980年,瑞士迅达电梯与上海电梯厂合资建成了我国第一家合资企业--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合资之初,中方占合资股份的75%。然而仅仅合资4年后,外方瑞士公司提出增资扩股的计划,外方增资6.5亿元新合作协议,迅达公司所占的股权比从25%提高到65%,2001年瑞士迅达已全面控股。
合资路线对于国产电梯而言,也许能够快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但如果国产企业能够控股,对中国电梯行业发展尤为关键,否则即使合资后,国产电梯企业依然很被动。
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各大电梯厂商相继来华建厂,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与电梯产能增长不一致的影响,这些跨国公司都相继采取了零部件外包的原料采购战略,一方面缩短了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一方面集中采购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内电梯零部件生产企业。
据了解,掌握着电梯核心技术的整机制造商,他们正是凭借技术优势将企业打造成为跨国集团公司,并通过在一些有着雄厚技术基础的地区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一方面确保其技术优势,一方面还通过研究地域性的特殊需求性,研发地域性产品或作为技术转化中心。
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高级工程师郝运凯表示:“目前国际品牌电梯商相继在中国大陆设立工厂、建立工程中心,但其核心技术却一直处于封闭状态,这也是国内电梯自主研发力量单薄的原因之一。从各大电梯厂商的产品进口件清单就可以看出,控制柜(电路板)主要还是依赖进口。”
然而国产电梯企业通过走合资路线,也许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国产电梯才能够真正扬眉吐气,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