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轿厢是电梯产品中距离使用者最近的部分,也是人们最直接判断电梯生产和设计水平的部分。对此电梯控制、安全技术上的一次次改革和创新,电梯轿厢的进化速度却差强人意。受井道及惯性思维的限制,电梯轿厢设计缺乏创新,已然成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死角”。轿厢内卫生环境差,空气质量污浊,成为细菌病毒的滋生地。设计人员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较少,轿厢内人文环境更是无从谈起,轿厢内成为了人们交往活动的“停滞点”。
1、管理不到位,使轿厢卫生环境堪忧
电梯轿厢空间不大,大多仅能容10人左右,很容易成为病毒的污染区。2003年香港某酒店一名客人就是在9楼的电梯中将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传染给了另一名客人,后者又将病毒带到其他几个国家。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200人中,31.9%的人认为电梯按钮很多人用脏手触摸,14.8%的人看见有人将污物放在电梯地板上,也有1.9%的人看见宠物在电梯里小便。从频繁的报道中可以看出,由于物业管理 的不到位,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电梯轿厢,却成为了楼宇中卫生环境最差的部分,此种现象急需改善。
2、轿厢空间有限,心里环境质量较差
在心理学上,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人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即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无间隔。其近范围在约15cm之内,彼此间可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15cm-44cm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任然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电梯心理环境质量差的主要根源是人均面积过小,若按人均75kg计算,各类电梯提供给使用者的人均面积仅为0.16-0.22平方米。而实际上,在高峰时期,电梯内容纳的人数往往会超过计算数值,心里环境更为不适。从卫生学和建筑学等各种因素来看,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较合适。从人口密度上看,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每当个人可自主保持个人空间时,所需要的最低值为0.93平方米。若小于此面积,常有人表现出由于入侵带来的不快。而在电梯内,乘客的人均面积仅是最低值的1/5。容积过小使空气中污物浓度增高,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但是,改变轿厢的面积直接影响电梯的曳引能力。由于国标的要求,从设计上改变这一现象是不可取的,只能从轿厢的装饰上下功夫,扩大乘客的心里空间,增强心理舒适度,提高心情舒畅率。
来源于《中国电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