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日前,市房管局牵头召开了市加装电梯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标志着本市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预计首批试点加装电梯的是分布于市区的7幢多层住宅。目前,上海约有25万幢多层住宅可加装电梯。
目前,上海老龄化比例已达24%。据上海市人类居住科学研究会发布的“居家养老”研究课题显示,95.8%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希望安装电梯的达89.3%。因而公房加装电梯对数百万老人而言显得更加重要、迫切,也是一件便民利民的大好实事。
目前上海已是国内最先步入老龄化的特大城市。一项调研的结果表明,上海眼下有大约60%的老人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公房内,而这60%的老人中,又有60%的老人月养老金还不到2000元。援引去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60岁以上沪籍老龄人口已达340万人,若乘以两个60%,上海或有百余万老人很难通过改善性购房来解决因腿脚不便带来的上下楼困难。另一方面,在排除了建筑布局造成的无法加装电梯的老公房之外,上海目前可加装电梯的多层住宅有25万栋之多。若把二者作综合考量,人们不难发现:第一,为老公房加装电梯确系敬老扶老的实务之一;第二,可供加装电梯的老公房是个海量般的数字,若政府组织引导得法,还可在今后数十年间,支撑起一个庞大的电梯生产、维护保养市场。形成老人得实惠,厂家扩产能,社会增岗位,政府赢口碑之各方多赢格局。正因为如此,在现实需求牵引下,上海在十余年前就已启动老公房加装电梯的探索。去年本市“两会”,致公党上海市委就此提交党派提案,这件能带来多赢的好事进入更广泛的讨论环节。十余年试点也暴露了一些实际问题和纠结,大体可归纳为:加装电梯及土建施工的数十万元初始投入归谁扛大头一直缺乏明确说法;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年检费用归谁承担,按市场价还是一定的优惠价,若选择优惠价,优惠部分归谁埋单;电价按商业价还是按居民价收取,若明确为后者则价差归谁补贴;电梯常年运行,难免发生伤人事故,果真如是,赔偿归谁出面协调,赔偿款从何处走账;底层住户是否需要平摊安装费、日常电费和维护保养费;是否允许二层住户以宁走楼梯为由拒摊各项费用;加装电梯后的费用分摊对低保户和其他困难户是否有所优惠或减免,若予以适当优惠或减免,资金从哪里开支;加装电梯难免占用楼道内原有公共空间,底层住户不享受电梯带来的好处而实际利益有可能受损作何处置;具体到某幢老公房加装电梯,是否必须全楼所有住户一致同意等等。以上所列举的主要问题和纠结,涉及税收政策、产业扶持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法制配套、议事规则的制定、专项基金建立与管理等一系列现实难题。但此前因始终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招致十余年间此项试点中的一些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如今这项惠民工程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在于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回上海再续老公房加装电梯试点,从一开始就注重顶层设计,在前不久市房管局等5部门颁行《本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指导意见》之后,又于近日成立了市级加装电梯工作协调小组,并由市房管局牵头召开首次工作会议,明确各自分工、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我们为此感到欣慰,在于无数事实证明,但凡众口难调的惠民工程,有了政府牵头,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才能有效参与,以最终实现“众口可调”。我们还要借此文提出建议,若有可能,建议市人大作针对性“简易立法”,为此项浩大的惠民工程提供必需的法制保障。
十年前,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闸北区陆丰小区2-4号楼成为了首个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案例。其建设模式为政府、居民共同投资,底楼居民搬至新增的七楼,原底楼出售给街道事业单位。随后几年里,静安区“新福康里”、长宁区天山新村和威宁小区有为数很少的多层住宅进行了电梯加装。但多年来,这样一个惠及民生的措施虽然热议不断,民众也普遍支持,但却在整体上推进缓慢,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其实,光从技术角度而言,改装电梯并不困难,全世界各地都有成功的案例。据专家介绍,不管是砖混还是框架结构的房屋,只要有三到四平方的井道空间,并建一个梯井底坑就行。而即使楼内空间不够,还可以通过修建楼外墙式电梯或加装座椅式电动上下楼装置等方式来解决。从资金角度来说,一台6层电梯的建设价格约在15-20万元左右。如果一梯四户,不算一楼,则前期平均每户一次性分摊7500元至1万元左右。从实用性以及长期效应来看,这都不是一笔很沉重的费用。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件利民的好事却很难做成,看好的人很少呢?这其中的关键并不在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不在于筹措资金的来源困难,更多地在于居民之间的利益受益面不同从而形成了一种互相制约的作用,从而导致非常难调节好、照顾到每一户人的利益,最终往往功亏一“户”。比如说到底层居民,由于一楼居民不会用到电梯,所以在各类方案中不会要求他们支付建设、维护费用。但即使如此,往往建设阻力也在一楼居民身上,为什么?这是因为在电梯改造后,整幢楼宇的其他房屋由于新增了公摊面积,从而在确权后会增加房产证上的面积,使得房屋的总价值得到了提升。另外,由于有了电梯,使得三层以上房屋的市场价值将明显得到提升。特别是顶层房屋,可能楼层价值会从原先的倒数一跃成为六层之中的最高。这样综合一考虑,底层居民往往就不乐意了,其他人家都受益、房子都涨价但却似乎和自己完全不沾边,甚至会导致自己想换楼上的房子时还要多加不少钱,因此他们常常会用各种理由,如电梯运行吵闹、电梯遮光或建设扰民等原因来阻止改造、投反对票。那么,如何才能化解电梯改造中民众之间利益难以调解的矛盾呢?首先,应当加快对试点楼宇的改造工作,尽快让电梯投入使用,并在新闻媒体中向广大市民进行深入宣传。要知道,样板的作用是巨大的,很多事情之所以总是纸上谈兵就是因为缺乏行动,没有给人参照的结果。所以争论来争论去始终没有一个结果。而一旦这些试点楼宇能够完成改造,相应的居民得到了切实的实惠,那么这种巨大的受惠无疑将激励和推动更多的业主从争论走向实际行动,让改造从政府一手一脚地扶持走向良性正常的流程,并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给改造工作带来更多的经验,为政策的完善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其次,一定要明确“多少人说了算”的问题。一些改造工程“胎死腹中”或者日久难产,关键在少数居民的抵制。即使楼宇内大多数居民同意,但只要有一到两户有反对意见就可能导致改造搁浅。佛山曾有一栋老房,14户业主中有12户同意改造,1户弃权,只有1户强烈反对。但正是这仅有1户的反对最终让改造遥遥无期。因此,改造电梯要想做成、做好就需要大家都遵守规则,政府的指导意见之中应当要具体明确到底多少户以上或房屋占有多少面积以上的业主同意就能够进行申报改造,而反对者应当在楼宇申报成功后遵守这一“游戏规则”。据了解,目前市房管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本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指导意见》,以明确安装条件、审批程序等。希望这一指导意见出台之后能够在法律层面上站得住脚,维护符合条件的业主们的利益,而不要出现类似佛山那样,一人反对,全楼歇菜的遗憾局面。最后,对于另一个争议点,即电梯投入运行后的维护费用建议按照“谁使用、谁付钱”的原则来操作,以体现公平和公正,这样也能够减少居民之间的争议。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装IC刷卡装置来统计每一户的电梯使用次数,运行楼层数等数据,由物业公司按年或者按月将电梯运行所需要的电费、维护抢修费进行分摊来收取。相信这一原则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