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缺乏核心技术以及研发能力的国内中小电梯企业,不仅在中高端市场毫无竞争力,而且在低端市场也是生存艰难,只能纷纷选择与国际品牌进行合资。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兴起,中国的电梯业发展非常迅速。2008年以前,我国电梯产量连续10年以23%的速度高速增长,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增长率也高达13%。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电梯业增长速度仍将高达18%~20%。
然而,与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类似,作为全球电梯制造中心和最大的电梯市场,外资品牌近年来几乎占据了国内电梯市场80%的份额。民族电梯品牌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不仅在中高端市场毫无竞争力,而且在低端市场也是生存艰难。
于是,与外资企业合资便成了民族电梯品牌一种无奈的选择。
西继“卖身”
4月1日,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在其官方网站称,迅达集团将与中国电梯公司许昌西继电梯有限公司新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协议规定,迅达集团初步收购西继电梯46%的股权,并有期权收购其余股权。如果协议经相关部门批准,将正式实施。
迅达集团是一家瑞士企业,有着130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一大自动扶梯生产商,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电梯供应商。迅达集团是最早在国内建立合资公司的外资电梯巨头,2010年中国十大电梯品牌中排名第五。它希望通过控股西继电梯,“强化其在国内住房发展最迅速的住宅及经济适用房领域地位”。
西继电梯成立于2001年,前身为许昌许继富士电梯有限公司,由许继集团、辽宁富士电梯和许继集团职工持股会共同出资建立,后经逐步改制而成。
西继电梯在国内电梯行业属于第三梯队,以生产、销售中低端电梯为主。由于曾和富士、西门子合作,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在国内所有的省会城市建立了办事处或分公司,并在全国各地共设立了312个公(国际电梯网)司直属售后服务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了全国包括县级市在内的所有地区。
2010年西继电梯订货额突破16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利润1.8亿元。这个成绩并不算差。2010年年底上市的国内自主品牌龙头企业——苏州康力电梯(002367,股吧),2010年营业收入10.9亿元,而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也仅有1.2亿元。
但自2008年以来,因为股权纠纷,西继电梯一直在寻求被外资电梯巨头收购。2008年6月,许昌当地传出消息称,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有意整体收购西继电梯,并签订收购意向,但是此后却不了了之。
西继电梯董事长刘金忠称,收购未成的原因在于“一旦外资企业收购,外方就掌控股权,我们就无法获得核心技术,不利于中国电梯产业的进步”。而西继电梯员工则告诉记者,合作未果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总部对收购计划未予批准。
#p##e#难言之隐
为了长远发展,西继电梯也曾考虑过上市,也想通过资本的力量,来逐步弥补自身核心技术的先天不足,为自身的发展注入动力。这一点在2010年上市的康力电梯身上已经得到了证明。
其实,西继电梯也曾是2010年河南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但是,与职工之间的股权纠纷一直困扰着西继电梯,成为其上市路上的一个绊脚石。
2001年8月,许昌许继富士电梯有限公司筹建发行股份,先后有250名职工以现金出资方式参股,股权初期由许继集团持股会代持,后因持股会不符合相关政策,又转而由许继集团工会委员会代持,许继集团退出后又由许继电梯工会委员会代持。参股职工曾数次获得分红。
但是2007年6月,西继电梯第一次启动上市时,公司以股东不能超过50人为由,要求大部分职工股东交出股权证,将所持股权分别转到15名以公司管理层为主的自然人名下代持。
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西继电梯又对职工股东表示,公司不上市了,要求5万股以下职工必须退股,领取对应补偿金。“其实这是西继电梯启动第二次上市前夕,骗我们退股,是在抢夺我们的股权。”原西继电梯职工宋胜超说。
当时很多职工对此并不知情,直到2010年5月,西继电梯公司在保荐机构以及律师的建议下,要确认之前股权转让是否合法时,大部分职工才明白过来。
“当时以领钱为由,让我们签订‘自愿转让股权协议’,全程录像,并有律师见证,企图使违法的股权转让行为合法化,当时大部分人就没签。” 原西继电梯职工赵志宽说。
至此,西继电梯与“职工股东”的矛盾彻底公开化。职工先后向许昌市相关部门以及河南省证监局、中国证监会投诉,并聘请律师进行维权。许昌市相关部门曾数次主持协调会,希望双方能达成一致,但最终无果。
西继电梯的上市梦越来越遥远,于是,转让公司,管理层拿现金退出成为一个最佳选择。
西继电梯与迅达电梯集团谈判初期,宋胜超等人曾发函至迅达(中国)法务部,提醒其“注意防范交易风险”,相关人员回复已经提交公司高层。职工们担心,公司转让后,其维权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但是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2011年3月底还是传出迅达集团派员至西继电梯洽谈收购的消息,而且双方很快签订了收购初步意向协议。
至于收购价格,外界有诸多猜测。有内部人士透露,大约每股10元,而三年后迅达集团可能会完全收购西继电梯。相对当初职工股推出时1∶1.9的对价,通过出让公司股权,刘金忠等15名自然人股东都获得了不错的回报。
#p##e#尴尬求生
在国内,寻求与外资合作的,西继电梯并非特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民族电梯品牌发展的困境一直存在。
据了解,国内电梯业每年有1000亿元左右的市场,并逐年递增,2010年中国电梯年产量已超过36万台,占据全球产量的一半还多。但是现实情况是,三年前,奥的斯、三菱、日立、迅达、通力等13家大型外企已占据我国电梯市场80%以上的份额;而现在虽然状况有所改善,本土电梯品牌也仅占有1/4左右的市场份额。
以今年2月政府采购电梯项目统计看,民族品牌电梯企业虽然也有如杭州奥力达、上海爱登堡等企业成功中标,并进入2月十大项目之列,但外资品牌依然是2月中标的绝对主力军。在2月十大项目中,西子奥的斯、上海三菱、通力电梯等占据了8个席位。
电梯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与汽车工业类似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大电梯厂商相继来华建厂,但初期电梯产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这些跨国公司都相继采取了零部件外包的原料采购战略,一方面缩短了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一方面集中采购降低了成本。这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内电梯零部件生产企业。
但外资巨头对核心技术和部件控制严格,国内电梯企业在中高档电梯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优势,只能在货运和低层、低速梯市场上挣扎。
缺乏核心技术以及研发能力的国内中小电梯企业生存艰难,只能纷纷选择与国际品牌进行合资。西继电梯前身就是和辽宁富士电梯合作,后期独立后也一直与德国西门子进行技术合作。
这种状态造成的结果就是,国内电梯企业80%都是合资公司。
2010年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之后,国内电梯行业人士进行了反思,也希望能效仿吉利,收购外资品牌,以获得核心技术,加速自身发展,但谈何容易。
有业内人士感叹,合资似乎成了国内民族电梯品牌的唯一出路。
备注:文章题目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