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百年日立的中国启示
作者: 陈晓平 2010-07-30 15:04:31 浏览:176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打印]

  2010年是涵盖电梯、电机等产品的企业——日立创业的第100年。

  早在1920年代,日立的业务即涵盖铁道车辆、产业机械、化工成套设备,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综合电机企业,不过,彼时受政治环境,尤其是“战时体制”的影响很大,同时,日立也为战争付出了沉重代价,在二战结束前,整体丧失了约40%的生产能力。

  战后,日本走上经济复苏之路,尤其在1960年代,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东海道新干线、名神高速公路等建设项目大跨步推进,日本经济经历了战后最长期的经济增长,1970年,大阪世博会EXPO`70举办,日本的高速增长达到顶峰。日本制造业亦以其良好的品质,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彼时的日本有点类似现在的中国,信心满满。

  在这种背景下,日立大胆加强了高增长领域的投资力度,从国外企业引入技术,进行技术合作,重点发展火力、核能、半导体及电子计算器等产业,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日立受益于当时日本出现的“3C热”(彩色电视机、冷气机、汽车),家电产品及汽车零部件的业务大幅增长。在整个1960年代,日立的销售额增加了约4倍。

  日本的高增长结束于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此前,日立预见到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低增长时代的来临,及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将能源和电子领域作为重点,在1970年代中期,这些努力的效果显现出来,日立在计算器及半导体存储器的全球市场上获得了高份额,成功转型为重电、能源及电子三大领域平衡发展的综合电机制造集团,登上世界电气企业排行榜的第5位(《财富》杂志)。此间的日立延续了过去的辉煌,且重视研究开发,投资未来,研发费用一直占据着销售额5%的高水准(即便是经营状况欠佳的2009财年,也维持着4.2%的比例)。

  从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间,日立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1985年的广场协议为分水岭,日元升值,出口主导的日本经济开始陷于不景气状态,此后,经济泡沫、老龄化等因素使得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的萧条;外部环境上,冷战结束,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开始崛起,而韩国企业则在日企擅长的高附加值领域发起冲击,同时,经济产业发生了IT革命,美国企业率先拔得头筹。

  面对这25年间的深刻变化,日立“有得有失”。一方面,扩大了海外投资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并进行了多次适应全球化市场的组织结构改革,在信息系统领域以及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开拓方面收获颇丰;另一方面,面对韩国企业半导体、显示器领域的挑战,日立接连丧失阵地,在IT革命中也错失了不少机会。另外,日立一度膨胀成为由超过1000家公司组成的庞大集团,在全球化大竞争的快节奏时代,运营显得臃肿而迟缓。

  跟中国企业一样,日立也曾经享受了出口和内需市场成长的快乐“时光”,并借此奠定了国际化企业的基础。然而,此后内外部环境相继出现巨大变革,日立尽管数度变革,仍不免于举措失当,挫折连连,备尝延续创业者事业的艰辛。

  100年,是一个足以让中国企业家心动的数字,但是,日立的案例说明百年老店实在不是那么容易做下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化、汇率、新兴市场竞争、老龄化、“大企业病”等等,任一个因素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关门歇业。难怪川村隆在采访中表示,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综合考量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

  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相对顺风顺水,饶是如此,有研究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8岁。而2010年以来,劳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人民币升值、全球经济前景晦暗不明等因素开始集中发力,或许,与1985年之后的日立一样,不少中国企业也将艰难地趟过一段冰河期。而活跃在商业前台的中国公司,基本都是“80后”,要成为百年老店,他们之中最杰出者,至少也还需要70年去证明自己。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 上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