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去年银监会接连公布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确保贷款进入项目实体。在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强力监控下,信贷资金挪用到股市楼市的几率已经偏低。
但记者调查发现,企业还是能通过将信贷资金转换成“自有资金”、虚构贸易获取票据承兑金额、夸大贸易额套取信贷资金、通过向子公司注资等形式“挪用”银行信贷资金,使之流向股市和楼市。
而银行也正通过多道“防火墙”尽可能地监控企业的流动性贷款资金用途,避免违规流入股市房市。
信贷资金“入市”路径
企业将信贷资金挪至股市楼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将信贷资金转移到其证券账户,但随着银行严查信贷流向,“顶风作案”几率已降低;二是利用复杂的贸易,通过多次转账套取部分信贷资金,投资股市楼市。
通常,一家企业在经营过程会产生大量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原本应收账款可以用于支付应付账款,但在去年信贷政策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有些企业通过申请一笔流动性贷款用于支付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就被“截留”直接投向股市楼市。
“这部分流进股市楼市的钱,算是信贷资金,还是自有资金?有些银行认为是后者。”建行信贷部一位资深客户经理指出。
于是,信贷资金变相流进股市的“灰色地带”悄然产生——有些关联企‘业的企业先签订贸易合同,由上游企业通过银行开据票据承兑或贷款转账支付方式,将信贷资金支付给下游企业,这笔“信贷资金”摇身一变成下游企业的“自有资金”,安全流进股市楼市。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曾指出,进入股市的信贷资金,主要是通过票据贴现释放的资金以及部分短期贷款。
但类似将信贷资金替换为自有资金的模式,在去年信贷宽松的岁月里,的确被相当多企业屡试不爽。甚至有些企业开始刻意制造虚假贸易获取票据承兑金额,或夸大贸易转账金额,将信贷资金套取出来。他们抓住的,是个别银行客户经理仅仅审查信贷资金第一笔转账资金的流向,利用多个账户调动信资资金,躲开银行对信贷资金的审核。
“银行的应对办法不多。”上述建行信贷部客户经理透露。除了不允许客户同户名划转资金,银行要求企业在申请流动性贷款时,必须填写关联交易企业的真实贸易往来状况,作为资金转账是否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依据。
“关键要看银行信贷人员对贷款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熟悉度,有些企业知道信贷员对企业很了解,就不大敢虚构贸易或夸大结算金额方式挪用信贷资金投资股市。”但他强调说,去年个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打新股,但考虑到维护客户关系与打新股风险偏低,有些信贷部客户经理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p##e#银行的最后一道监控底线,就是核查企业投资股市房市的实际资金是否超标。如一家企业只有300万现金存款或应收账款,但投向股市楼市的资金却高达800万元,其中500万元肯定源于信贷资金。
“不过,现在靠项目贷款将信贷资金投向股市房市的情况已经不多。”上述人士说。银行一方面会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按期发放相应贷款额度,一方面监控资金使用方向,要将部分信贷资金从实体经济挪用出来流向股市楼市的几率相对偏低。
但一年期流动性贷款与2-3年固定贷款抵押贷款仍是“高危区”,毕竟银行对这类贷款的审批依据是,企业未来一两年的主营业务现金流与贷款抵押物是否足以抵御呆坏账风险。
三道防火墙
3月初,深圳银监局对个贷业务专项检查,发现20多笔总计1300多万元的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了股市,涉及的违规机构包括7家银行的21家分支机构,让众多银行成“惊弓之鸟”。
“我们领导已要求信贷客户经理必须严格监控企业的流动性贷款资金用途,避免违规流入股市房市。”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人士透露。这已是一周以来他第三次听到类似的督促。
“现在银行开始严控企业通过贸易支付路径套取信贷资金。”前述建行资深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建行银行系统已有“二道防火墙”严控企业信贷资金违规入市。信贷资金被审批发放到企业账户后的二周内,银行都要调查占据信贷额度60%-70%的几笔贸易资金转账的流向情况;同样的检查,还将发生在贷款发放的每个季度;一旦银行发现企业信贷资金或出现贷款用途申请以外的流向,或有流进股市房市的痕迹,客户经理可以要求客户提前还款。
类似的企业贷款流向监控方式,已有多家银行“效仿”,差别无非是贷款流向的检查时间点不同。
第三道防火墙来自为银行提供财务审计的第三方会计机构。他们通过一套账户资金转账的审查系统,通过抽样核查企业是否将信贷资金避开银行监控,转移到股市楼市。
“去年几位信贷部客户经理就到审计机构接受质询,听说他们负责的企业有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房市的迹象,审计机构在抽查他们账户资金流向时发现的。”上述股份制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
还有个别银行将专户管理模式引入流动性贷款监管,以往专户管理只是针对固定资产项目贷款。招行信贷部人士透露:“专户管理能控制贷款的最终流向,基本杜绝企业贷款违规流进股市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