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如果说贸易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基本内容,那么投资就是CAFTA的动力所在。目前区内大多数经济体正处在投资推动阶段,促进投资更符合各国的实际需要,因而备受各方青睐和依重。香港是亚太区首要的投融资中心,投资服务对香港经济的贡献不亚于贸易服务,未来可在区内相互投资中扮演甚为关键的角色;投资扩张需要配合多元化和高效的融资服务,虽然这一服务潜力仍有待挖掘,但也给香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可迎合投资及融资庞大需求
如果我们把香港国际投资按不同性质,再分为直接投资和金融投资两大类,就会发现2008年直接投资收益流入(高达5,759亿港元),已十分接近贸易总收入,而且过去五年猛增近两倍,比贸易服务要快得多(同期香港贸易及物流增加值只增加约三成);包括有价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储备资产以及对非本地居民的其他申索和负债等项目在内的金融投资,当年的收益流入也有3,447亿元,也已超过贸易服务的全部增加值(3,291亿港元)。这充分显示香港作为国际投资中心的两个翅膀,力量相当平衡,且都有非凡的表现。
东盟国家的投资需求,为香港带来了众多机会,因为香港拥有简单低税制、严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投资服务以及与东盟的商业联系等优势,不仅可以自行对东盟投资发展,还可以充当内地企业投资东盟的伙伴和中介。在基建投资领域,香港拥有资金、技术、人才和经验,既可独自参与投资东盟有利可图的基建项目,也可配合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的跨境基建工程和内地企业迅速增加对东盟的基建投资,还可为区内基建提供融资安排、工程管理和专业技术等服务。
在农业投资领域,虽然香港农业生产不成气候,但本地食品经销公司和农业投资企业为数不少,有些还是成功投资于区内农业的上市公司。今后香港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熟悉东盟市场和融资方便等优势,直接到东盟开发优势农林牧渔业,然后把产品以零关税供应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在资源开发投资和加工制造领域,经验表明中国企业想投资开发东盟的资源,需要有良好的合作伙伴,才能避免风险少走弯路。
企业熟悉情况可做“盲公竹”
香港企业既熟悉东盟情况,又有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是内地企业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可以充当内地企业到东盟投资的“盲公竹”,先到东盟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然后伙拍内地企业到东盟投资和发展;也可把在内地加工贸易政策影响的企业搬到东盟,避开欧美各国的贸易限制,就地生产产品直接销往世界各地。
除了上述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外,香港对东盟服务领域的投资前景也十分看好,因为商贸服务、商用服务、运输通讯、食肆酒店、地产开发和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既是香港目前对外投资的重点,也是东盟未来急需发展的领域。虽然CAFTA第一阶段服务贸易协议相互开放范围并不大,但相信开放措施将会陆续有来。服务业进入需要投资先行,香港可借机与东盟各国分别商讨签订服务贸易合作协议,为服务业进入东盟提供制度安排,或可借助CEPA的优势,通过香港在内地的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到东盟投资发展服务业。
但也要看到,CAFTA在投融资方面给香港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现实的挑战,主要是香港并非CAFTA的成员,无法享受投资协议给予成员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作为中国内地投资东盟主力的长三角等地企业,对利用香港优势去东盟投资尚缺乏深入认识;新加坡作为东盟的商贸和金融中心既拥有地理之便,也享有相关制度安排之优势,今后区内企业可能更多地选择新加坡作为投融资基地。面对这些挑战,香港需要加强与区内政府和企业的联系,进一步扩大宣传和推广活动,加快人民币境外中心建设和发展步伐,以增强作为亚太投融资中心的吸引力及金融中心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