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记者9月3日获悉,广州市“纯民间”民宅加装电梯的首宗案例———海珠区江南西路紫山大街11号楼加装电梯工程曙光已现,最快在下个月上旬完工。
据悉,虽然广州过去也有超过200宗旧宅成功获批加装电梯的案例,但绝大多数是由楼房的原主管单位、企业负责张罗,甚至出钱出人。真正意义上的“纯民间”加装、不假手主管单位或者企业的,紫山大街11号楼很可能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该楼17户业主中有11户响应集资,共需集资41万元。
9月3日,记者在紫山大街11号楼看到,外置的电梯井围蔽在绿色的防护脚手架中间,轮廓清晰可见,工程队正在上上下下地忙碌着。由于电梯井被设计在楼梯间的外侧靠边位置,不影响居民出入楼梯间;而电梯井也没有挡住住户的客厅窗户,大大降低了对住户们的采光影响。“我们这幢楼有8层高,一半居民都是超过60岁的老人,都盼电梯早一点安装成功。”一位住户告诉记者。
住户李沃凌老伯高兴地说,工程会在本月5号封顶
#p##e#据悉,电梯将最快在10月上旬完工,经质量监督局验收后,即可正式“上岗”。
据了解,目前在广州,旧楼加装电梯纯靠住户集资的,实属凤毛麟角,主要的“拦路虎”有几点:一是加装要走规划、建设等专业工程程序,让普通市民望而却步;二是筹资难、电费计算难;三是底层住户、被阻挡采光的住户阻挠。
11户自创费用分摊公式
紫山大街11号从筹建到获批,走了4年半的艰辛历程。通过协商,住户们终于克服了加装电梯的三大困难。
由于旧宅加装电梯往往要新建一个外置的电梯井,因此,按照相关法例,程序几乎和新建一幢楼的程序一样,都要走过方案设计、规划报批、建设招标、建设报批、验收等多道程序。虽然住户们不懂这一行,但为了利人利己,以72岁的付明乾为组长的“加装老人团”坚持了下来。其中仅为了拿到加装电梯的2.6平方米的公共用地,他们就和城建集团总公司沟通多次,甚至请来海珠区常务副区长来“说情”,最终获得同意。
分摊费用方面,自创分摊公式。为了确保低层与高层都同意加装,在费用方面,老人们自创“每户分摊费用=需集资总数41万元×各户单元面积×每户楼层基数÷11户住宅总面积”的公式,而基数则按照二楼85%、三楼90%、四楼95%、五楼100%、六楼105%、七楼110%、八楼115%来计算。
不参加集资的用户不能用电梯,紫山大街11号楼的一楼不住人,17户住家中,虽然大家都同意加装电梯,但有6户低层住户不愿意参与集资、也不需要用电梯。对此,他们的对策是“凭卡用梯”。对于完全不使用电梯的2楼和4楼住户,根本不设电梯门;其它楼层则凭IC卡开启电梯门、使用电梯。电梯的电费,则直接抄表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