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老上海装设电梯的21幢建筑
作者: 2009-07-29 09:24:15 浏览:192
信息来源:《中国电梯》
[打印]

  《中国电梯》杂志2000年第12期《上海:新老电梯见证中国使用电梯百年史》一文介绍了一些老上海较早装设电梯的建筑。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早先英、法、美、日等列强在这里建造了风格各异的建筑,编织着他们侵略者纸金醉迷的梦想。特别是30年代,上海建楼成风。这些建筑中,有的安装了电梯,在当时电梯是舶来品。最近,我们又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找出另外一些老上海装设电梯的建筑,可惜这些建筑使用的电梯已进行了改造。现将这些建筑的简况辑录给大家,有空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1)有利大楼。曾用名友宁大楼,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4号。之所以称为有利大楼,因为它曾有20余年为英商有利银行使用。1922年,原址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屋被拆除,重建新楼。于是建造了上海第一幢钢框架大楼,据说钢框架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订制。大楼高6层,入口处7层。1984~1985年在南侧楼顶加层,后又对电梯进行了改造。

  (2)日清大楼。又名海运大楼,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5号。 1907年,日本邮船会社、大阪商船会社的长江航运部分和日商大东汽船会社、湖南汽船会社合资组建了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上海人称为日清洋行)。1921年日清洋行建造了这座大楼,1925年建成,楼高6层,由于当时资金不足,便与一犹太人合资,各建3层。大楼外观为日本近代西洋式。各层房间高敞开阔,原来有2部电梯,另有木梯直通6楼而至平顶。

  (3)交通银行大楼。又名上海总工会大楼,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14号。抗战胜利后,交通银行总管理处从重庆迁回上海,暂居南京西路999号,并决定在外滩14号(太平洋战争前,这里是交通银行的分行)重建新楼。重建工程于1946年开始,1948年10月竣工。大楼为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大楼装有2部奥的斯电梯,有发电机、空气调节机等当时先进的设备。

  (4)中国银行大楼。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23号。1928年,中国银行总行由北京迁至上海,设在位于外滩23号的原德国总会内。该总会建于1908年,高3层,砖木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总会被没收,后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购下。1934年决定拆除重建。中国银行原定建造34层,成为上海当时最高的大楼。后因隔壁沙逊大厦的业主维克多·沙逊等人的仗势压人,终将楼层降低至17层,顶部比沙逊大厦还低0.3m。大楼于1937年建成,中国银行总行及上海分行均迁入营业。全大楼有14部电梯。

  (5)格林邮船大楼。又名广播大楼,位于外滩北京东路2号。1921年,英商爱德公司远东分公司——怡泰公司收购了德商禅臣洋行后,立即重建大楼。大楼于1922年3月落成,7层。大楼配有水泵、水汀、锅炉、发电机、电梯、消防水泵等,设施十分完备。1951年3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入这幢楼,直至1996年10月迁出。

  (6)中汇大楼。曾用名上海博物馆大楼,位于河南南路16路,现为中汇大厦。1934年9月,位于今河南南路、延安东路 、金陵东路与黄浦公安局之间的这座中汇银行大楼落成。当年,中汇银行只占大楼底层,二楼北部有车房、杜月笙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其余都是写字间和店面。大楼壁面用的大理石、电梯和其它一些设备,多是从意大利进口的。

  (7)国际饭店。位于南京西路170号,现为国际饭店。它是1931年由金城、盐业、大陆、中南四家银行联合组建的“四行储蓄会”投资兴建的。地下2层,地上22层,高83.8m。1933年10月竣工。国际饭店当时是上海高级社会活动场所,梅兰芳、宋美龄曾光顾于此。1935年中美长途通话典礼也在此举行。但是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楼也曾发生电梯开门走车事故,以至电影明星白鹭匆匆跨入而摔死的惨剧,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回忆童年时曾经说过,最早引起他对建筑感兴趣的就是国际饭店,那时他与叔叔贝祖元去大光明看电影,回来看到了这座崭新的大楼。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国际饭店是上海最高的大厦。

#p##e#

  (8)工部局大楼。又名老市府大厦。位于汉口路193~223号。1907年,上海租界里的最高行政机关—工部局在今江西路、汉口路圈地建楼。几经周折,大楼于1922年建成,原是3层,局部4层,1938年全部加至4层。大楼卫生设备使用了当时美国的名牌瓷器,电梯、钢窗、热水汀也都是当时最新式的。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这里是市人民政府的第一幢办公大楼。

  (9)江湾市政府大楼。位于清源环路650号,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成立。1929年,市政府先拟订了《上海市市中心区区域计划》,1930年进一步拟订《大上海计划》,也就是要在租界东北建立一个新的市中心区,从此与租界抗衡。大上海计划第一期工程中的市政府大楼于1933年10月10日举行落成典礼,次年1月1日开始办公。大楼内部设有电梯3部、热汽管及抽水马桶、消防设备等。

  (10)宏恩医院。曾用名公费医疗医院。位于延安西路221号。1926年工部局建立了综合性的宏恩医院,其实这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国人捐款建造的,赠给工部局,由卫生所管理。楼高5层,局部6层。大楼有半地下室,有客梯和货梯各1部。1951年, 宏恩医院易名为华东医院;1965年与公费医院合并为延安医院;1967年又一分为二,仍名为华东医院。宏恩医院现为华东医院10号楼。

  (11)先施公司。又名服装公司大楼。位于南京东路690号。1914年广东香山人马应彪与悉尼华侨黄焕南合作,租下了南京路浙江路口一带地皮,建造先施公司大楼。1915年大楼动工,1917年10月20日开张。先施公司大楼高约30余m,大楼顶部的2层为先施乐园(游乐场),在浙江路门有电梯上下。1937年8月23日,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了先施大楼,大楼经修建后,其东南部已与原建时不同了。50年代,有关部门将先施底层橱窗部分改建为骑楼式外廊,作为人行道,橱窗后退,但廊柱、券式门洞仍为原状,以缓解南京路人流拥挤状况。

  (12)卜内门大楼。又名储运大楼。位于四川中路133号。1873年,英国人卜内与门氏合伙在伦敦创建卜内门公司,主要生产经营纯碱、化肥等产品。1900年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 1921年7月在四川路福州路南买下地皮,动工兴建大楼。1922年底建成,7层。大门前有五级台阶,为四叶转门,走廊顶上亦有浮雕。电梯居中,两面有扶手楼梯。1956年5月,这座大楼交由商业储运公司使用,改名为储运大楼。

  (13)华懋公寓。位于茂名南路59号,现为锦江饭店北楼。华懋公寓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西区的最高建筑,是维多克·沙逊的产业。该公寓动工于1929年建成,13层,高57m。公寓内部设施完善,有电梯7台,4台在楼下大厅,还有小电梯运输货物。1951年,上海市委请董竹君将锦江川菜馆及锦江茶室迁入华懋公寓,此楼也从此改名锦江饭店。
  (14)皮恩公寓。又名培文公寓,位于淮海路449~479号。皮恩公寓建于1930年,原为法国人的产业,高7层,局部10层。公寓有几个门,入内为扶手楼梯和电梯。40年代后期,皮恩公寓为孔祥熙所得。如今皮恩公寓下开有妇女用品商店。

  (15)枕流公寓。位于华山路699、731号。枕流公寓建于1930年,业主是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大楼地上7层,地下1层,高度为28.9m。大楼主要出入口面朝北,门厅则南北相通,如一条宽廊,门厅内有电梯、信箱以及服务处。公寓的房间都很宽敞,高度在3.35m左右,地下室内还有游泳池,在30年代有“海上名楼”之称。1932年,名噪一时的电影明星“金嗓子”周璇,便住在这所公寓里。

#p##e#

  (16) 河滨大楼。位于北苏州路400号。河滨大楼建成于1933年,是当年上海最大的一座公寓楼,由维多克.沙逊投资建造,属英商新沙逊洋行的产业。大楼内有好几家美国著名影片公司的上海分公司,如环球。美籍犹太人伊赛克也居住在大楼里。伊赛克1932年在上海编辑《中国论坛》,1933年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执行委员。大楼有8个门可出入,并有7处楼梯,9台电梯,且分组设置,使各层居民可分段使用。大楼原为8层,1978年加了3层,中部顶上置塔楼。

  (17)华业公寓。位于陕西北路173号。华业公寓1934年建成。当时上海高层公寓的设计者几乎都是外国人,而华业公寓则出于中国建筑师李锦沛之手。华业公寓主楼呈正方形,四角的方形角楼颇具西班牙城堡式风味。顶部为多面锥形,似中国亭子的撵尖顶,9层及顶部的10层为电梯机房与蓄水箱等。华业公寓高40余m。

  (18)毕卡地公寓。位于衡山路534号,现为衡山宾馆。毕卡地公寓于1934年建成,为综合性现代式公寓建筑。它是法商万国储蓄会的产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它是上海西区最高的大楼。万国储蓄会于1912年9月开业。大楼分东、西、中3个部分。中为主楼,高15层,两翼则为13层、12层、10层、9层,逐层迭落。公寓的主要入口居中轴线凸出部分,底层有走道互通东西,各部分有单独电梯上下,共有5组电梯。1960年改为衡山饭店。80年代饭店加层,高至62.1m,还增加了观光电梯。

  (19) 峻岭公寓。位于茂名南路87号,现为锦江饭店中楼。峻岭公寓建于1934年,标高78m。英文名为Grosvenor公寓,1956年曾命名为茂名公寓。公寓中间高18层,两侧16、15、14、13层,呈台阶跌落式。公寓底层为储藏室,2层以上是公寓房,分成若干单元,每单元有大小房间8间,分成两套,与其它部分只有电梯或楼梯相通。整幢大楼有77套房间,有4台乘客电梯,2台货梯。

  (20) 花旗总会大楼。曾用名高法大楼。位于福州路209号。1917年,美国侨民在南京西路33号设立花旗总会,后在静安寺路建屋,改称斜桥总会。1923年5月在福州路中央捕房(今上海市公安局所在地)西侧建造了这座7层高楼(连地下室),于1925年8月建成,谓之花旗总会,又称美国总会。大楼进门为环行大理石扶手楼梯,登上平台,通向内厅。电梯、水汀、锅炉等设备优良。1953年后,这里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改名高法大楼。

  (21)百乐门舞厅。曾用名红都剧场。位于愚园路218号。百乐门舞厅1931年开始建造,1932年建成。大楼主体为3层,底层大门前有雨棚,入门迎面有扶手楼梯,亦有电梯。二三层为舞厅和旅馆。百乐门舞厅在当时有“东方第一乐府”之称。解放后百乐门舞厅改为红都剧场。

注:本站招标、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投标前请严格审查,谨慎交易!
声明: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如有侵犯他人声誉、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请来电或来函告之,我们将予以更正。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资讯
  • 上周热点